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杨怡芬小说《海上繁花》分享会在北京举行。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点,塑造了血肉饱满、有情有义的中国人民形象,当日分享会以 " 海上繁花,二战传奇——中国人民勇敢的心 " 为主题。
△活动现场
杨怡芬是浙江舟山人,2002 年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中短篇小说八十余万字。《海上繁花》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2005 年,杨怡芬在本地报纸上读到一则 " 新闻 ",1942 年有一艘日军运输船 " 里斯本丸 " 被击沉在舟山东极海域,跟船一起沉没的还有 800 多名被日军俘获的英军战俘。至今,沉船还躺在东极海底。这让她非常触动," 原来我们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是跟二战历史相连的。" 自此她便开始关注这个故事。
△作者杨怡芬
" 里斯本丸 " 号原来是一艘商船,被日军征用之后改装成了军用运输船,用以运送战俘去日本本土," 一是填补日本本土劳动力的缺乏,二是作为战利品的象征。" 沉船事件发生后,舟山岛的渔民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救上了 384 名落水战俘,但在第二天日军登岛搜捕时,渔民们藏起了其中的三位。" 这把我震惊了——默许做的事情和偷偷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可以想象,如果事情被日军发现,会遭致怎样的报复。" 杨怡芬抱着好奇看了很多资料," 原来在这片海域有各种抗日力量,甚至包括海盗、土匪结合起来的武装力量,大家目标非常明确——共同抗日。"
杨怡芬在 " 里斯本丸 " 史实之上,虚构了战俘伊恩一家历经战乱而分崩离析的故事,时间从 1941 年到 2017 年,空间从舟山群岛扩大到浙江,再辐射香港和重庆,甚至英国和日本,但始终围绕的核心是 " 里斯本丸 " 沉船事件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的思考、对和平的珍视。
△《海上繁花》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永别了,武器》《西线无战事》《好兵帅克》《钟归阿达诺》等经典战争文学。但有关于此的、" 能让大家脱口而出 " 的中国文学作品,似乎并不多见。《海上繁花》透视了中国抗战的一小部分,写就了一部走出舟山、企图放眼世界的小说。
△韩敬群
" 这部小说让我惊艳!" 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表示,读《海上繁花》的时候,他立刻想起电影《塞德克 · 巴莱》和《海岛七号》,前者讲的是台湾的抗战往事;后者讲的是男女恋情受制于历史创伤无法进行下去的故事。
△杨庆祥
" 前些年一直在批评抗日神剧,为什么我们没有像《永别了,武器》《辛德勒名单》这样的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对战争的理解特别单一——除了仇恨,除了输赢之外,战争别无其他。这导致了我们大量的对战争的文学书写和影视表现,都建立在单一、野蛮的想象和理解之上。事实上,没有一颗丰富、细腻的心,你就感受不到无论战争还是日常生活里面的惊心动魄。在这个意义上,能把生活、人性、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书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杨庆祥说,"《海角七号》里,我感受特别深的一段话是,回国后的日本男教师在信中表达对恋人的思念:战争是政客、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但是除了个别战犯上了绞刑架以外,战争的后果为什么却是由普通人承担的?战争让所有人万劫不复。如果不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不会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思考,也不会有伟大的战争文学。"
" 抗战只是一个引子," 杨庆祥更愿意将《海上繁花》定义为一部 " 情感小说 ",呈现的是极端情况下人们对爱、对善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行动。这让他想起近年另一部优秀战争小说——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写的是在战俘营那样的极端条件下,人性会发生怎样的扭曲和变化。" 超越仇恨、超越怀疑、超越祖辈的历史记忆,去处理情感关系、亲密关系,是《海上繁花》面临的重要挑战,涉及非常重要、多元的命题,这些命题都在作品里面得到了非常细腻的表现。"
听了杨庆祥的阐述,韩敬群推荐大家不妨去读杨怡芬的上一部小说《离殇》。" 这些男男女女复杂细腻的情感,非常具有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调性。"
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关于二战时期东方战场,中国文学艺术有过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谍战题材方面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不过,关于这场战争的漫长性、残酷性,我们的文学书写确实跟世界文学的丰富性相比还不太够。《海上繁花》对于抗战时期浙东平民表现的书写,是一次 " 补遗 "。此外,这部小说也填补了此类题材女性书写的空白。" 对历史常识的表现、对历史的认知,是历史书写最大的难点。《海上繁花》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是,杨怡芬这样一位女性作家对历史的正面书写是怎样的。《海上繁花》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表现她对历史的认识。她的艺术想象的方式和再现历史细节和历史瞬间还是有说服力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想表现历史的当下性怎么去写,这是一个硬文本;在这样的硬文本里面,用女性书写的特点去书写文本、表现人性非常吸引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把人变成魔鬼,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这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探索。"
△刘琼
对此,杨怡芬坦言,关于浙东民间的抗战书写很少,她有一个 " 野心 ",想在小说里创造一个 " 小宇宙 "," 不仅有各种抗日力量,还有抗战时期的民生,以及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每个人,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祖辈曾经遭遇了什么。" 为此她查阅了大量物资运送、银行流通方面的资料,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知:" 我们知道,当时北方有各种敌后根据地,浙东其实也有敌后力量。为什么渔民敢救人?是因为沿着广阔的东海海岸线,各个港口都有我们的敌后力量在里面,民众和各股势力互相配合。我的落脚点就是人——中国人民勇敢的心。他们抗战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这不是我想象来的。尽我所能捕捉了各种史料,是非常诚心诚意的小说。"
韩敬群认为,文学对重大历史事件的 " 正面强攻 " 是特别难的事,杨怡芬是特别认真的作家," 用了做学问的态度,把整个浙东抗战,包括伤兵运转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到位 "。
(出版社供图 校对 许元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