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3-10-31
武当山村出租闲置房给城里人,研究生工作站也入住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沈祥胜笔下的武当村村民。记者金振强 摄

多位武当村村民家门口有花椒树,那是他们当年从武当村专门移植过来的。记者金振强 摄

10 月 13 日,星期五,又到了出发去武当村的日子,沈祥胜将一组 4 瓶的小麻油放进手提袋里。上次在武当村,54 岁的村民老顾说 " 想吃点麻油了 "。沈祥胜记住了这句话,这次带上。

沈祥胜是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的教授,2021 年 8 月,他作为画家入驻武当村。两年多来,沈祥胜与村里的很多人处得似亲戚一样亲,每次到武当村,他都要带些礼物,有时是给孩子们的糖果,有时是给老人的云片糕。

在武当村人的眼里,这位城里的沈教授带给村里的,不仅是城里的零食,还有更重要的是 " 经济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

第一个住进武当村的 " 城里人 "

沈祥胜的艺术创作领域涉及油画、中国画、摄影、艺术设计等,最近 10 年的研究方向是数字媒体,他也是武汉地区最早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学者之一。

2020 年 5 月,沈祥胜跟随由 40 多位艺术创作者和经营者组成的队伍第一次来到武当村,这个邀请艺术家驻村的活动是武当村所在的江夏区金水办事处举办的。沈祥胜则是由朋友拉入伙。

40 多人转了村里,看了村后边的鲁湖。5 月的乡村,一片葱绿,生机盎然。大家兴致很高,认为这里安静,景色也美,是个能潜心搞艺术的好地方。

考察过后,只有沈祥胜一个人又回来了。因为客观原因,直到 2021 年 5 月,沈祥胜才将村里两套各 90 平方米的房子签下,8 月正式入驻,成为第一个住进武当村的 " 城里人 "。

没多久,沈祥胜又动员来了 11 个朋友签下武当村的农民闲置房。这 11 人,有像沈祥胜这样从事艺术创作的,也有高校的退休教师。沈祥胜告诉他们:" 那里安静干净,都是田园风光,可以写生、创作,养老也蛮好。"

武当村共有 387 处住房,其中 156 户因外出务工长期闲置。2017 年起,武汉市创新实施 "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 的 " 三乡工程 ",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背景下,武当村的房屋得到了修缮,道路也得到了硬化,2019 年年底时的武当村,面貌焕然一新。房子不住人,破败得快,也影响村里的人气和发展。村两委与空置房房主协商,房主将空房委托给村委会,统一对外出租。

村里最开始想的是打造一个 " 画家村 ",引来武汉市的画家驻村建工作室,从而为农民增加一点收入,为村里增加一些人气,撬动武当村的发展。

沈祥胜无意之中帮助武当村实现了这个计划。他和他动员来的人,有的周末来武当村休闲、创作,有的长住下来,将武当村当作养老之地。他们请亲朋好友来武当村玩,把自己在武当村的日常发到朋友圈。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引来了更多的城里人来武当村租房。仅去年一年,武当村就租出了 80 多套闲置房。到今年 " 十一 ",城里人在武当村里已租下了 147 套空房子,其中有 30 多人长住村里。

" 我要为他们留史 "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武当村是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修建的移民村,至今只有 13 年的历史。2010 年 8 月至 10 月,原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青徽铺村、金花树村、龙王沟村、桑树庙村 4 个村的 387 户 1511 位男女老少,分 4 批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安家落户。鲁湖边上的两个移民安置点——港尖社区和花篮棚社区,组成武当村。" 武当 " 的村名是他们在启程前就取好的。

从山区到湖区,武当村人面临着很多的从头开始。他们原来在丹江口水库靠捕鱼、种茶叶、种蜜橘为生,到了湖区,他们学会了种莲藕、种水稻。沈祥胜了解到,最初,比起原来在武当山,武当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是有所下降的,但他们顾全大局,不抱怨,努力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的生产技能,硬是把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沈祥胜被武当村村民的淳朴和识大体、顾大局所感动,也为他们作出的牺牲所感动,更为他们努力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态度所感动。

" 我要为他们留史!" 在武当村住了半年,沈祥胜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用水彩作画,画 100 幅武当村人,记录这个年轻村庄的发展历程,记录山区移民融入平原生活的历史。通过客观、纪实的绘画语言表现真实的武当村人,用群体肖像的形式展现村民全貌、用灵动的笔触表现湖乡村民。

目前,沈祥胜已完成了近 20 幅武当村人物画。他第一个画的是老顾。老顾是武当村里的能人和热心人。沈祥胜这些城里人租下的闲置房都是老顾带着村里的泥工、木工、电工装修的。老顾一家在村里开着一个杂货铺,既卖日杂,又帮村民收快递。沈祥胜在村里有个什么难事,也会拿起电话拨老顾的号码。沈祥胜画笔下的老顾,骑在一辆铁锈红电动三轮车上,脸上就是全村人都熟悉的淡淡的笑容,满足又得意。" 这种三轮车在武当村几乎每家都有,下田干活、拖点东西、出村走远一点,既是代步车也是拉货的小货车。" 沈祥胜注意到,这是他们从武当山下来后劳作工具的变化之一。沈祥胜画的杨姐回娘家,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而是拖着一辆挂着塑料袋的小拖车,里面放满了本地的特产和地里的农产品。他画背着喷雾器的大妈、扛着锄头从自家门前走过的大叔,画有文化的严肃的老会计。每个人朴实得就像他们身边的田野。

把研究生工作站建到了村里

沈祥胜说不上来他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深度参与到村里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对武当村而言,这位驻村画画的画家变成了与自己一样的人——竭尽自己所能,为武当村的乡村振兴做事。

147 户城里人为武当村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他们每来一户,都要将村民闲置多年的房屋装修一下。

租户们来过周末,有的是在村民家订饭,有的是买村民的特产,吃了喝了,返城的时候还要买一些带走。

看不见的变化是老顾说出来的:" 促进了我们村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变化。" 当初移民来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分到了 1.5 亩土地,人口最多的人家也就 10 来亩。一家一户的小农种植,土地的出产有限,只有规模经营的农业才能增加土地的附加值。

武当村两委将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引来农业企业或村里的有志青年,在 2000 多亩的土地上,形成了黄鳝养殖、莲藕种植等产业。尽管每亩土地的流转费达到了 800 元,留在村里的人也可以去这些企业打工,但对于武当村的村民来说,获得收入的渠道仍然非常有限。

" 他们很好奇城里人是怎么赚钱的。" 跟沈祥胜一起在武当村租房的老刘,已经长住武当村两年多了。他观察到,村里人过去对村里的城里人感到好奇,现在则开始有意识地跟着城里人学习赚钱的方法。

今年上半年,沈祥胜把研究生工作站建到了武当村,他把自己的研究生带到这里。以教育者的身份,沈祥胜看到城里的就业机会几乎饱和,他希望带着学生走向离城市不远、条件比城市差不太多的乡村,在这里发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不知不觉变成武当村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身份,他给自己和学生们开拓了目前还没有人涉足的新领域,在武当村探索乡村影像治理和新媒体助力乡村发展的路径。

劳动和藕塘成了文旅产品

今年 31 岁的黄欣艺是沈祥胜的在读研究生,他目前正在武当村拍一部乡村治理的纪录片。沈祥胜与他一起制定了乡村影像治理研究的工作方案。现在,黄欣艺和他的同学邹宇、李睿琳组成的 3 人组,正在按计划为武当村的顾成开设视频号。

今年 32 岁的顾成从武当山移民来江夏时只有 19 岁。他跟着父亲学习过种水稻,去村旁的莲藕加工企业打过工,又去广州帮助一个老板做莲藕批发生意。2018 年,村委会改选,他作为有志青年被引回村并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回村后,顾成从周边村流转 280 亩土地种植莲藕。尽管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农业收入仍然不太稳定。去年莲藕价格不好,每斤只卖 0.6 元,今年行情上来了,每斤能卖到 1.2 元。为了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头脑灵活的顾成自己跑去参加了一个短期视频培训班,回村后自己拍种莲藕挖莲藕,发着玩儿。村里还有两位 40 多岁的村民,也自己玩视频,拍村里人制作武当山黄酒,拍武当山特产晒面的制作过程。

今年 5 月,沈祥胜和他的学生们在武当村举办了村民自媒体传播培训班。

培训班后,黄欣艺等 3 人开始帮助顾成直播挖藕,一周一播。到顾成直播间看挖藕的观众,少的时候有 6000 多人,多的时候有 20000 多人。9 月 23 日,金水办事处在武当村开展 " 干塘节 " 活动,来自城里的近 60 户人家带着孩子,来顾成的藕塘体验挖藕亲子活动。顾成的藕塘不再只是藕塘,他的劳动和藕塘一起变成了文旅产品。

在直播间里越来越自如的顾成有了更大的理想:创建一个自媒体,向人们展示移民村的点滴变化,并借助这个平台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他还想借助自媒体,增加土地的产出——把村子变成一个旅游线路卖出去。

沈祥胜给自己在武当村定下的目标是:研究一套可复制的乡村影像治理系统,从建立一个适合的理论模型到给村民提供影像治理的技术支持。

记者田巧萍

信息来源:武汉晚报

——看完请点个鼓励一下辛勤的小编 ↓↓↓

相关标签

武当 花椒 艺术 三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