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3-11-09
保留老雕塑 传承几代冰城人的独家记忆 |“吹号少年” “击鼓少女”搬家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 文 朱晓松 申志远 于秋莹 / 摄 / 视频拍摄

日前,具有 63 年历史的哈尔滨市少年宫从南岗中山路搬迁到和兴路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哈尔滨本土文化的象征,"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两座雕塑也一起搬了家。这对儿以市少年宫学员为原型制作的雕塑,不仅伴随了几代冰城人的成长,成为城市中一代代积极向上的少年儿童形象的缩影,更是几代人怀旧的历史符号和城市的独特记忆。

缘起 · 梦开始的地方

63 载激情岁月

位于原红军街的哈尔滨市少年宫曾是最早的市委办公楼,后来成为 " 少年之家 "。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少年宫之一,哈尔滨市少年宫始建于 1958 年,1960 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建设完成后,由朱德题写了 " 哈尔滨市少年宫 "7 个大字。

哈尔滨市少年宫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建宫以来专业素质教育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省、市输送了近万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包括世界乒乓球冠军孔令辉、世界名模肖冬梅、表演艺术家黄宏、作曲家刘锡津、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诗人肖凌、画家何大桥、电影演员王璐瑶、唢呐演奏家冯晓泉、相声演员师胜杰、作家李汉平等。

上世纪 70 年代初,哈尔滨木偶剧团的皮影戏《杜鹃山》曾在市少年宫上演,这里还播放过动画片《放学以后》和《万吨水压机战歌》。在那个年代,只有好孩子才有去少年宫观摩的机会,因为那里不卖票,都是组织公益的观赏。

变迁 · 两尊元老级雕塑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

少年宫门前的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两座雕塑一直是哈尔滨市少年宫的标志性景观。1960 年初,少年宫在南岗区红军街完成新建工作。为了显示少年宫的特色,有关部门决定在门口设立一组以少年为主题的雕塑。8 月初的一天,雕塑家穆景范到少年宫寻找雕塑原型。在少年宫二楼,穆景范在众多学员中选了一男一女两个学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制作,穆景范与唐洪珉两位雕塑家以这对儿学员为原型完成了小鼓号手的雕塑。9 月中旬,雕塑分组运到少年宫安装。

1964 年夏天,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期间曾在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来到哈尔滨。一天傍晚,刘少奇主席、陈毅副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等一行人路过少年宫时,被这对儿雕塑吸引。陈毅摸着小号手雕塑的手笑着说:" 新中国的儿童,应该再胖一些嘛!"

60 多年来,"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两座雕塑曾几次险些被毁,在少年宫老师和学员们的极力保护下,才完好保存下来。

2000 年,少年宫原址重建时,有人曾提出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的雕塑风格已经不适合新建的少年宫,不能继续保留。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少年宫老师们的反对,很多已经从少年宫毕业多年的老学员们也闻讯赶来,希望将这对雕塑买下来珍藏。经过研究,这对儿雕塑最终被安置在少年宫旁的庭院式花园里。

2010 年,为了配合地铁建设,"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被搬迁到少年宫艺术中心门外,这也是他们第二次 " 搬家 "。为迎接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的 50 岁生日,少年宫特意用纯白大理石为它们制作了高达两米的基座,并在基座上装饰以火炬图案。

追忆 · 鲜活形象源于真人

寻找雕塑的原型模特

在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50 岁生日之际,《新晚报》与哈尔滨市少年宫共同发出 " 寻人启事 ",推出《寻找当年 " 小鼓号手 "》追踪报道,力图通过寻找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的原型,一同为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庆生。追踪报道历时一个多月,不仅牵动了几代冰城人的心,更引出了一串的故事。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李爱霞在塑像前百感交集

经过市民推荐、寻找,确认了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是旅日华侨李爱霞。据旅居日本三十多年的李爱霞回忆,1960 年,她在兆麟小学读 4 年级,同时也是少年宫的学员。那年暑假,她被老师找去当雕塑模特,几乎每天都要去当时的哈尔滨艺术学院。李爱霞记得当时雕塑师要求她穿着校服,背着小鼓摆好造型,因为裙褶位置不好,有时还要做调整。李爱霞回忆说道,那时她还小,觉得每天站着摆姿势很没意思。而当时的雕塑师曾答应李爱霞,塑像做好后再送她一个小头像雕塑,但后来因为开学后比较忙,她就没有去取。

很多人认为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的原型是经常跟李爱霞在学校主持节目的张殿业,但事实上,张殿业虽曾经入选,后来却换了另一个男孩。李爱霞只记得这个男孩当时住在兆麟小学对面的东风楼。根据李爱霞提供的 " 小号手家住兆麟小学对面的东风楼 "" 是兆麟小学学生也是少年宫学员 " 的信息,多名当年兆麟小学的学生以及当年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的候选人表示," 小号手 " 的原型名叫吴奕熹。

" 小号手 " 的原型吴奕熹照片

李爱霞回忆与吴奕熹做雕像模特时的情景时说表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吴奕熹都先到李爱霞的家里找她,然后两个人一起去哈尔滨艺术学院做模特。两个人分别按照雕塑师的要求摆好造型,由负责小鼓手和小号手雕像的雕塑师拓印模子、雕塑,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比较腼腆,吴奕熹很爱笑,但是话很少。在雕塑过程中,两个孩子之间没有交流,只是在去当模特和回家的路上闲聊几句。

后来,知情人士透露,1963 年左右,吴奕熹跟随父母迁至广州。

于是,冰城、羊城两地联手,2010 年 9 月 , 一篇题为《冰城小号手吴奕熹,你在广州吗?》的报道在《羊城晚报》刊登后,成为广州街头巷尾热议话题热议话题。

据吴奕熹的同学、朋友、同事透露,1966 年 8 月吴奕熹从广州到海南岛当知青,成为海南白沙农场学校的一名化学老师。1969 年,吴奕熹突发疾病去世。

归宿 · 传承与发展

少年宫成为人才 " 蓄水池 "

很多冰城人像李爱霞一样,因为曾在少年宫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60 年,还是兆麟小学校四年级学生的李爱霞并未想到,整整一个暑假,她到哈尔滨艺术学院做 " 小鼓手 " 雕塑的模特,将会改变她的人生。当以她为原型的雕塑被安放在少年宫门前时,不仅带给她无法形容的喜悦和自豪,也使得她在进入初中时,被指定为中学小鼓队的标兵,并进入大队部成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年少时被锻炼出的特长和能力,不仅让李爱霞在下乡时成为文艺宣传队的 " 台柱子 ",也成为她远赴日本创业、拼搏的能力源泉。

" 小鼓号手雕塑象征着冰城少年积极乐观、奋斗进取的精神风貌,我祝愿所有在小鼓号手雕塑陪伴下成长的人们,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用积极的行动完成理想,收获幸福。" 李爱霞说。

2023 年 9 月,市少年宫整体搬迁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新少年宫通过全面拓展全市青少年的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五大主题中心及一个音乐厅,分设 " 主题活动中心 "" 兴趣培养中心 "" 科技创新中心 "" 小雪花艺术中心 "" 小雪花音乐厅 ",突显 " 德、智、体、美、劳 " 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增加品德养成、心理素质、科技制作、技术创新等新的功能模块,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现代化、智慧型的青少年活动基地。

如今,"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两座雕像已安放在新少年宫门前,以永远的少年形象迎接着新一代的孩子们。很多当年毕业的少年宫学员,带着自己的孩子、孙子到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前,讲述自己曾在这里学习的故事,而 " 击鼓少女小鼓手 " 和 " 吹号少年小号手 " 也会在这样的讲述中,将关于这个城市的美好记忆传承一直下去 ……

编辑 于秋莹

值班主编 张跃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