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少惠(右二)采用国内先进的可视化插管技术为一名老人进行全麻手术。
" 嘟,嘟,嘟 ……" 在非洲加纳的中加友好医院,手术室里针落有声,心电监护仪上传来病人节律的心跳声,一场生命的赛跑紧张进行中。
第 10 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队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 " 汕大医附一院 ")麻醉科医生庄少惠带领团队,为 66 岁巨大胃癌患者实施全麻手术。切开、凝血、分离、缝合 …… 经过 3 个小时的手术,没有大出血、没有损伤邻近脏器,一个直径约 21 厘米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医疗队开创该院首例胃癌根治手术的先河。
完成医疗援助使命回国一年多,庄少惠在汕大医附一院开创 " 麻醉 / 疼痛门诊 ",响应国家建设需求,也填补地区学科 " 空白 "。在加纳长达 430 天的援外工作中,她更是在当地极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带领团队突破多次 " 首例 ",用 " 治愈之手 ",让 " 了不起的中国医生 " 声名远扬。
迎难而上,高质量完成多项 " 第一 "
2021 年 1 月,第 10 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 11 名队员正式出征,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受援医院——中加友好医院。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医疗资源匮乏,人口平均寿命仅为 58 岁。受限于当地简单的麻醉技术,外科手术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初到加纳,苛刻的医疗环境 " 刷新 " 了庄少惠对 " 落后 " 的认知:在中加友好医院能用到的全麻药,有些是她 25 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药物,有些是国内早已淘汰的;而此前中国援助的心电图机、CT 机等设备,因维护不到位和不懂使用等,已 " 躺平 " 许久;手术室里的氧气供应、负压吸引器也时常 " 罢工 ",加纳同事没有复杂全麻技能,危重疑难病患经常要转院治疗 …… 中国医疗队因陋就简,迎难而上,一台台超高难度的手术,在中加友好医院高质量相继完成。
简单的疝气手术、剖宫产手术、阑尾手术,切口却长达 10 多厘米,稍大一点的手术,病人身上更是被划下长达约 20 厘米长的 " 蜈蚣 "。面对庄少惠的质疑,加纳同行却习已为常地说," 庄医生,我们已经救了患者的性命,他们不会在意伤口长度的。" 这,深深刺痛了庄少惠的心。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腹部手术都能借助腹腔镜进行,损伤小,康复快。而在加纳,微创理念却刚萌芽。两年前,中国已经捐赠了一套腔镜设备,但由于没人懂得使用,一直没有开启。庄少惠团队的到来,让它有了用武之地。
当胆囊被成功切下的那一刻,整个手术间响起了欢呼声。中加友好医院的第一例,也是首都地区的首例腹腔镜胆囊手术宣告完成!
就是这样国内一台常规的简单手术,在加纳开展却难似登天。术前,庄少惠仔细地挑选、匹配、消毒所有器械,仔细进行机器调试、气腹机性能调试等问题。医院里没有医用 CO_2,她四处奔走沟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成功购得一瓶。
" 谢谢中国医生!" 这名 72 岁的患者睁开惺忪的眼睛,向庄少惠团队连连道谢。不用开刀就可以切除胆囊,解决困扰多年的 " 心腹大患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手术结束后 20 分钟老人完全清醒,很快安返病房,并于第三天出院。
首吃螃蟹,填补援助医院骨科 " 空白 "
非洲地区大多交通不良,车祸创伤病人多。在中加友好医院,外科病房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骨科专业,许多需立即处理的创伤病人经常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死亡或残废。
庄少惠到达医院的第一天,外科主任 Dr.Zack 就找她商量,希望骨科郑创义医生能协助医院创立骨科。为实现这一愿景,庄少惠立即向国家申请无菌消毒柜、电动驱血止血仪、部分骨科器械等,并和骨科郑医生奔波于医疗器械工厂寻找合适手术器械。对每一个骨科病人,她要求团队制定非常严格的工作细则,并一同并肩作战。
在医院上班的第二周,一位华人跟腱断裂需要切开缝合术。" 看似简单的一台修复术,我们外科 4 人整整忙了两天时间。" 手术当天,加方外科全体同事全程围观,中国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规范的手术流程,让全体医护人员 " 开了眼界 "。从此,拥有仁心仁术的中国医生,在加纳同行中名声大躁。
手术的顺利完成,成功突破该院多年 " 零骨科手术 " 的困境,使命性地完成对 Dr.Zack 的承诺,庄少惠团队也成为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此后,急诊科不再将骨科病人转走了,而是第一时间请中国医生会诊。慢慢地,骨科病人竟占据了外科 33 张病床的 70%。一年间,庄少惠团队完成了将近 150 例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截趾术、严重外伤清创修复术等。
大任在肩,麻醉医生化身 " 全科大夫 "
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地区,检验检查手段尤其落后,加上经济困难,病人连做一个简单的心电图、血常规都无法实现。每每碰到复杂疑难病人,庄少惠只能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加以判断,协助病人紧急处理病情。身为麻醉专业医生的她,在加纳往往要 " 变身 " 皮肤科、妇产科、儿科等全科医生,甚至是心理医生,这让她感到责任更加重大。
深夜 1 时,一声刺耳的手机铃声打破了非洲夜晚的宁静。2021 年 2 月 14 日,正值大年初三。深夜的电话肯定是急症,没等它响第二声,庄少惠立刻按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一片慌乱," 我老婆休克了,呼吸都停止了,快来救救她!" 听到这么紧急的呼救声,出于职业本能,庄少惠镇定地指引对方描述病人情况。
原来,这位男子的爱人有着 3 个月身孕,突然听到国内亲人去世的消息后突发胸闷、晕厥。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庄少惠判断孕妇患上 " 急性应激反应 ",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恢复。于是,她和心血管内科郑锦滨医生一起通过视频耐心指导家属,为病人作镇静、舒缓疏导治疗。
时钟指向 6 时,一夜未眠。直到看着女孩慢慢睡着了,脸色逐渐红转,庄少惠心头的大石头才放下来。
包括庄少惠在内的外科医护队员,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 " 外科天团 "。在庄少惠看来," 天 " 是 " 天使 " 的 " 天 ",也是 " 责任大于天 " 的 " 天 "。看着手术室里来诊的患有胆石的女士、受巨大疝气困扰的先生、大脖子病的年轻女孩、终末期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者 …… 庄少惠深有感触地说," 天团 " 的每一个人,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齿轮,大家守望相助、协作团结,让机器顺利运转,开创多个 " 第一 ",抢救了多个危重病例。
授人以渔," 了不起的中国医生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次手术前,庄少惠都会事先把麻醉方案制作成中英文版本,列出每一步操作流程及注意要点,现场传授,将一些适合当地医生操作的麻醉技术传授给每一位医生,让中国医生的技术能够真正地留下来,服务未来的病患。" 台上、台下,我们毫无保留地教授、培养当地医生,真正地留下中国技术、中国理念、中国精神。" 庄少惠表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授和培训,中国医生安全、有效、优质的麻醉技术,让以前一些只有在高水平医院才能开展的大手术,如今也在中加友好医院生根发芽。
回忆当时远离祖国身居非洲,每当队员们因家人生病等紧急状况而手足无措时,国家、省、市各级卫健委和医院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及时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庄少惠眼噙泪水告诉记者,正是祖国大后方的温暖护航,让队员们化工作压力为干事动力,从初到非洲加纳时的忐忑到热爱,从害怕不能胜任到适应融入,大家不断蜕变、成熟,深怀强烈使命感和职责感,更加努力传播高水平医疗技术。
据统计,2021 年 1 月 6 日至 2022 年 3 月 12 日,庄少惠带领 9 名中国医疗队员,共成功开展各类手术累计达 1410 例,开创多项加纳医疗史上首例手术、中加友好医院首例手术。加纳同行将中国医疗队描述为 " 了不起的外科团队 ",当地民众则用 " Saviour(救世主)" 来形容这群中国医生," 有你们在,我们感到很安心 "。
作为援外医疗队队员,每位队员身上都背负着满满的光荣,践行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 的援外医疗队精神。" 不论肤色,不论贵贱,我们都能在非洲大地上,撒下中国医疗队的技术和经验种子,让他们在当地生根发芽,留下一个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造福当地民众。" 庄少惠动情地说。
回国后重新投入本职岗位,庄少惠依然不间断地通过网络与远隔万里的加纳同行保持联络,继续指导设备、药物等使用方法,牵线搭桥帮助加纳医务人员来中国进修、学习。虽已再见,但从未远离,她的心仍然时刻牵挂加纳的发展,也努力以更多方式助力非洲同胞提升医学技术水平,继续为实现非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林彦恂 / 文 林鹏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