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3-10-31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Citywalk实用笔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19 年 10 月 31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官宣 ":

南京成功入选 " 世界文学之都 "。

迄今为止,

南京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

在这里,

文学绝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

你可以用脚步去丈量 ~

文脉君梳理了几条 Citywalk 实用笔记,

按着一个个 " 聚落 " 去打卡,

不迷路 ~

鸡笼山聚落

关键词:文学的 " 独立 "

打卡点:世界文学客厅、文学小路、鸡鸣寺、玄武湖梁洲、紫金山定林寺等

鸡笼山下,鸡鸣寺路旁,世界文学客厅、文学小路成为文学雅集、Citywalk 的打卡地。

1500 年前,南朝宋文帝在此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相当于在国家最高学府里设置了最早的 " 中文系 "。由此,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就是 " 文学的自觉 "。在此之前,汉朝所谓的 " 文学 ",实际上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直到从南朝开始,文学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人们开始讨论文学的特点、文学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 这些都诞生于南京。

历史总是惊人地 " 巧合 "。900 多年后,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在这里。如今,这里有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也是国立中央大学旧址。

山水城林之间,650 岁明城墙顺势蜿蜒。一 " 墙 " 之隔,便是玄武湖和钟山风景区。

玄武湖上的梁洲,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而得名。在这里,萧统召集了一批精英学者,通过阅读、采选、商讨、研究,将诗、文、赋汇编成了一部选集,这就是《文选》。

参与编纂《文选》的学者中,有一位就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他本是镇江人,住在钟山定林寺,完成了这部传世巨著。

大行宫聚落

关键词:红楼梦 " 摇篮 "

打卡点: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长江路、科巷等

无论是六朝金粉,还是六朝烟水,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后人只能摩想,却无法触及。金陵怀古成了唐诗最经典的 " 母题 " 之一。

" 无情最是台城柳 "" 台城六代竞豪华 "" 绿芜凋尽台城路 "…… 台城是六朝的宫城。

关于台城,还有一个美丽的误会:今天南京玄武湖边的一段明城墙,被称为 " 台城 "。湖边杨柳依依,名字和画面都像极了,不是吗?真不是。

考古证实,唐宋诗人们打卡的六朝台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大行宫一带,旁边的长江路因此获得了一个 slogan:"1800 米,1800 年。" 这条路上,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都可以看到六朝遗迹。

历史的 " 巧合 " 再一次上演。到了清代,这里再次迎来了御驾:因为是江宁织造府所在,所以成了康熙皇帝南巡时的行宫。

谁能想到,台城烟柳不再,却成了名著《红楼梦》的摇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祖籍东北,但从他的曾祖父开始,3 代 4 人任江宁织造 60 多年。

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府,和小说中的荣宁二府一样,是占了半条街的。今天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只相当于其六分之一。

江宁织造府东起利济巷,南临太平南路(吉祥街),西至碑亭巷,北对长江路两江总督府。整座府邸集办公、居住功能于一体,从东到西分为三路:

东路是办公衙署,共六进,相当于今天中央饭店一带;

中路是住家府第,共五进,也就是现在从科巷到南京图书馆的范围;

西路是戏台、射圃、花园等休闲场所,包括今天江宁织造博物馆在内。

1912 街区以前是江宁织造府、两江总督府的 " 员工宿舍区 ",是 " 袭人 "" 晴雯 "" 麝月 " 下班之后活动的地方。

老城南聚落

关键词:风月忆繁华

打卡点:长干里、凤凰台、乌衣巷、王谢故居纪念馆、李香君故居纪念馆、秦淮水亭、游船画舫等

多年以后,曹雪芹身在北京,追忆起在南京的逝水流年,那是缱绻一生、难以释怀的情结。

好朋友敦敏通过曹雪芹的描述,描摹下一个金陵印象:" 秦淮风月忆繁华。"

十里秦淮两岸的老城南,至今仍是老南京人心目中的 " 最南京 "。

长干里、凤凰台、乌衣巷,旧时王谢,晋代衣冠 …… 六朝的烟水气,唐诗里的唯美意象,全都在秦淮河两岸,在桨声灯影里。

清初,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从山东曲阜来到这里,多次寻访南明遗迹,撰成传奇名著《桃花扇》,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姬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这出戏至今仍在舞台上被不断翻演。

清乾隆年间,来自安徽全椒的 " 败家子 " 吴敬梓黯然离开了故乡伤透地,迁居南京秦淮水亭。江南贡院外,他住着黄金学区房,冷眼旁观,看透炎凉,写下《儒林外史》。这部满纸批判的小说,却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写南京: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 ……

1924 年 1 月,著名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发表了同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在几个月前的一个夏夜,两人携手同游秦淮河,摇曳在桨声灯影里,畅谈《桃花扇》《板桥杂记》," 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

秦淮河的水,映照在文学史上,一眼便是 1800 年。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畅 牛华新 刘静妍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储希豪

相关标签

钟山 南京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