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东 哈尔滨日报记者 温峤
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嗓音,一身深色的休闲装,看上去更显得 " 土气 ",他就是尚志市鱼池乡筒子沟村村委会书记张金链。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土气的村支书,在今年抗洪救灾中,带领广大村民奋战 40 余天,修好了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桥梁、堤坝,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使石筒子沟村在人与自然抗争的 " 蝶变 " 中,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挺身而出,修建生存路桥
筒子沟村共有 13 个自然屯。这些屯分别与蚂蚁河、金沙河、卫东河、石门沟河相连,可谓 " 因水而生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今年七八月份的大暴雨,致使河流洪水泛滥,筒子沟村 7 个屯的桥梁、河堤、道路被冲毁,3000 余亩农田不同程度受灾。看到这些,张金链痛在心里,彻夜难眠。他第一时间组织 " 村两委 " 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灾后重建方案,他要求全村党员干部越是在困难需要的时候,越要挺身而出。张书记马不停蹄地奔赴市、乡两级政府,汇报村里受灾情况及建桥、修路等所需资金。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市、乡、村三级联动筹措建桥、修路等资金,帮扶单位,哈尔滨地铁集团伸出援助之手,为筒子沟村、宝山村、河北村援助了修建桥 8 座便桥的槽钢、工字钢、水泥等物资。资金、物资,有了着落,张书记那颗 " 悬着的心 " 总算放下了。
7 个屯,同时建桥、修路、修河堤,谈何容易?人员吃住、设备进场、安全措施等一些列问题接踵而来,可想而知,他这个村书记面临的压力该有多大。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张金链不认怂、不退却,他主动与施工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路桥施工中行动的统一和有效性。他带领村委会干部徐德河、胡满圣、石通军等人,每天起早贪黑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河水湍急,为确保钩机、铲车、吊车、翻斗车作业安全,他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严把每一道作业程序,做到万无一失。同时,他自掏腰包购买卖猪肉、挂面、蔬菜、矿泉水等,并亲自送到施工单位,这种浓浓情、暖暖爱,使在场员工深受鼓舞和激励,大家都称张书记是 " 好兄弟 "。
经过 30 余天的连续奋战,在 9 月底前,3 座钢架桥、4 座涵洞桥先后建好了;修补了损毁河堤 7 处、达 2500 延长米;修补村损毁村屯路、农田路 7000 余延长米,为确保十月份农民秋收,打了一场很漂亮仗。
重塑农田,砂石难阻希望
"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这场洪水将河里大量的泥沙、碎石冲到农田里,该村有 16 户近 5000 余平方米农田不同程度损失。
" 本来地就少,地里这么多砂石,如果不及时弄出去,明年开春种地可咋办?" 村民陈玉权找到张书记苦恼地说。张书记当机立断地说:" 不要怕,有我们呢。你先回去,这事我来想办法。"
他是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立即召开村 " 两委 " 会议研究解决办法。由村里出面协调乡里和村里合作社联系钩机、铲车、翻斗车等 20 余台,帮助受灾农户清理田里的砂石。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家里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清理淤泥、砂石,又赶上秋收季节,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张书记组织村 " 两委 " 干部分片包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组织人员、车辆清运砂石。有时,在泥泞的田地里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仍然咬牙坚持着。有的村民,因铲车在清理砂石时,将他家田地碾压,有不满情绪,张书记一边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协调铲车、钩机的师傅,尽最大努力,减少农田二次受损。经过村里和受灾农户的共同努力,用 20 余天的时间,清运砂石、淤泥 5000 余平方米,使受砂石掩埋的土地重建天日。看到这些,很多村民道出了他们共同心声:" 这回有地种,不用再发愁了,感谢村里、感谢张书记。"
合力作业,重现秋收景象
因受极端暴雨天气影响,筒子沟村七个自然屯的万余亩农田被洪水冲得低洼、凹凸不平,这给秋收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农忙时节不等人 "。为避免雨天给水稻、玉米造成减产,张金链书记抢抓十月初的好天气,经过乡、村两级政府多方协调,为村民雇了 30 台水稻收割机、5 台玉米收割机,实施了全天候机械化作业,经过十余天的奋力拼搏,顺利完成了全村 2 万余亩地的收割任务,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 洪水无情,人有情 "。在抗洪救灾期间,张书记组织村民,为全村 5 户残疾人家庭、20 余户缺少劳动能力的村民,收割庄稼共计 500 余亩,还为他们送去了电饭锅、米面油等慰问物品。同时,张书记经常亲自走访受灾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 心中有百姓,脚下更要有行动。" 这是张金链村书记常说的一句话。在组织村民抗洪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前行的道路上,他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情怀,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拥护,谱写了新的篇章!
编辑 温峤
值班主编 董艳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