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个月前,老赵还在江西进贤县一个村委里当出纳。
他拿着计算器千算万算,无论如何算不出,5 个月后,自己会登上 " 世界头条 ":
完成世界首例 " 肝癌定向治疗手术 " 。
简单来说,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想了个 " 关门打狗的 " 妙招,把长癌那部分肝脏 " 隔离 " 起来,对着癌细胞一顿 " 消杀 ",迅速清零。
10 月 25 日,这辈子只上过村委讲台的老赵,走上了新闻发布台,和一群顶尖的肝胆外科专家一起,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
以后不光是肝癌,其他肿瘤也有望被这样 " 定点斩首 "。
老赵的难题:
一切就死,不切随时扩散
今年 5 月,53 岁的老赵 " 二阳 " 了,之后他隐约感到右上腹持续胀痛,体重也掉了十多斤。恰好村委组织了义诊和体检,医生告诉老赵 " 可能有点问题 ",建议他到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磁共振检查结果出来后,县城的医生皱紧了眉头:
" 赶紧找一个大医院,可能是肿瘤 "。
老赵的两个儿子都在深圳工作,二人听亲戚介绍,把老爸带到了位于深圳光明的 " 中山医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普外科医生一查,发现他的右肝有巨大的软组织肿块:
肝细胞癌,中晚期。
图源:腾讯医典
中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 1.2 亿。但在广大农村,很多人压根不管不顾,老赵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多年的慢性乙肝,但没当回事,不知不觉已经进展为肝癌。
肿瘤的体积比较大,最长处有 13 厘米,还有几个散发的病灶,一些血管也被癌细胞 " 缠 " 上了。
此时,直接做手术很危险,团队只能先给他进行 3 个疗程的保守治疗,介入、靶向、免疫治疗一起上,看看能不能把肿瘤缩小一点。
3 个月后,肿瘤的确被控制住了,肝癌标记物——甲胎蛋白从 1.6 万降到 480(ng/mL)。
终于看到了根治手术的曙光。
老赵毫不犹豫:" 只要有手术机会,我就愿意冒险!"
图源:《最爱》截图
可如果这个时候 " 一刀下去 ",老赵的后果很可能是:肿瘤切了,人也没了。
因为他剩下的 " 好肝 " 太小了,根本不够用:
没被肿瘤侵犯的肝脏,体积仅剩 380mL,占标准肝体积的 31%,切除 " 病肝 " 后,大概率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
对于这个难题,国际上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 " 两步走 ":
养大 " 好肝 ",再切 " 病肝 "。
先把 " 好肝 " 和 " 病肝 " 分开一段时间,把流进 " 病肝 " 的门静脉血(养分很丰富)" 截胡 ",输送给 " 好肝 ",集中把 " 好肝 " 养大,再做第二步——切除 " 病肝 "。
系统治疗后的肝脏 CT 三维重建
(橙色为肿瘤部分、红色为拟保留肝脏,灰色为拟切除肝脏)
这个手术方法就是著名的:
ALPPS。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但是这种手术也存在一个 " 痛点 ":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手术之间," 病肝 " 还活着(还有肝动脉給它供血),里面的肿瘤很可能继续扩散。
" 有些做 ALPPS 的病人就是等待第二次手术期间,肿瘤进展了,失去了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中山七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汤地
大胆的设想:
先把 " 病肝 " 隔离起来," 关门打狗 "
在汤地医生和团队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的中山医 " 老大哥 " ——广州的中山一院,已经准备好了一个 " 锦囊 "。
2017 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带领团队首创了一套机器系统,在全球引起轰动,它的名字很酷:
Life-X。
(跟马斯克的 Space X 有点像)
中文名叫:多器官维护系统。
何晓顺教授是中国肝移植的顶尖大神,他 " 捣鼓 " 出这套系统,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的 " 痛点 ":
器官被摘下到移植之前,有一段时间缺血,容易造成损伤。
而有了 " 多器官维护系统 ",器官一摘下来,马上被接入这套系统,系统能继续供血供氧,提供接近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一直到被移植进体内之前,器官都 " 有吃有喝 ",保持着鲜活和 " 热乎 ",也保持着活力和功能。
Life-X 的问世,在全球开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使器官移植从 " 冷移植 " 进入 " 热移植 " 时代:
也让器官移植,不再是一个高风险的手术。
后来,这套系统被用到了器官移植以外的领域:
器官隔离治疗。
今年初,中山一院有个做过肾移植的 44 岁女性,查出巨大的腹主动脉瘤,手术需要暂时切断血流。为了防止好不容易得来的肾脏因为缺血而损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就用了 Life-X,将她的肾单独隔离保护起来,持续供血。
受这些案例启发,中山七院普外科的汤地医生得到了一个新的灵感:
能不能把器官隔离,也用到肝癌手术里?
具体来说,是将布满癌细胞的那部分 " 病肝 " 隔离,给它单独 " 打药 ",迅速杀灭癌细胞,断了它之后扩散的 " 后患 "。
何晓顺教授及团队觉得这个想法很赞,很快回复:
可以有。
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开会讨论后,几个学科的专家们敲定了手术方案,并提前一遍遍做推演,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2 个小时高浓度 " 打药 "
" 病肝 " 上的癌细胞被 " 团灭 "
9 月 14 日上午,ALPPS 第一期手术开始。
中山七院普外科首先上阵。
汤地、邓刚、陈祖兵、唐亚军医生组成的手术团队,把左、右肝分开,把等下要用到的主要血管游离出来。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外科马上接手。
鞠卫强、赵强、黄金波医生找到右肝的血液入口(右门静脉)和出口(肝右静脉)进行插管,接入 " 多器官维护系统 " Life-X,将这部分 " 病肝 " 进行 " 无缺血完全隔离 "。
ALPPS 联合术中右肝无缺血隔离灌注示意图
与此同时," 出入口 " 两端还连上了一个灌注设备,里面装着癌细胞的克星——化疗药物。
接下来 2 个小时,团队持续给 " 隔离 " 起来的右肝打药化疗,也就是隔离灌注化疗。
9 月 14 日,一期手术灌注化疗中
普通化疗是 " 无差别攻击 ",肝脏内部与外周静脉的药物浓度是一样的。
但这次术中的隔离灌注,药物只集中攻击 " 病肝 "。
" 病肝 " 内的药物浓度:
最高达到了外周静脉血浓度的 500 倍。
它的效果也是惊人。
第二期切除手术过后,病理科对取下来的 " 病肝 " 样本做化验,已经找不到一个活的肝癌细胞。
" 肿瘤完全坏死,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何晓顺教授说。
术后,老赵被转入 ICU,6 天后就回到了普通病房,未出现并发症,血液中的甲胎蛋白一路下降。
适逢中秋国庆,他还出院回了一趟儿子在深圳的家。
" 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过节,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病人。"
国庆假期结束后 4 天,老赵再次入院,照 CT 发现,他的 " 好肝 " ——剩余的健康肝组织,已经快速增生,体积长大了 89%,足够独立提供人体的肝功能了。
二期手术的条件,已经具备。
10 月 13 日上午,汤地医生带领普外科团队为老赵做了 ALPPS 的二期手术,将 " 病肝 "(右半肝)完全切除。
10 月 13 日,二期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考虑到短时间在伤口上 " 二次动刀 " 对老赵伤害较大,他们这次又做了艰难的新尝试:
不开腹,搞微创。
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
2 天后,老赵从 ICU 转出,恢复正常饮食。术后第 4 天,他已经能下地行走。术后第 7 天,甲胎蛋白快速降到术前的 1/3。
如今,他已经康复,肝功能完全正常,没出现任何副作用。
正如汤地医生设想的那样," 在 ALPPS 手术中引入器官隔离治疗,给患者再上了一层‘保险’。"
这也是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
定向是啥意思?
" 指哪打哪 ",不伤及无辜
目前肿瘤的化疗是 " 全身化疗 "," 一个器官患病,所有的器官均需接受治疗 ",是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无奈之举。
而使用 " 多器官维护系统 ",可以将患癌的器官隔离起来,定向治疗:
" 哪个器官生病,就只治疗哪个器官 "。
——何晓顺教授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
毫无疑问,这样的定向治疗,将引领肿瘤的化疗:
进入精准的 2.0 时代。
成立器官医学研究院
让更多肿瘤被 " 定点斩首 "
中山七院和中山一院联手完成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后,他们决定 " 乘胜追击 ",将技术应用更多的器官:
开辟器官层面的研究与治疗。
在 10 月 25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宣布成立器官医学研究院。
" 器官医学 " 是何晓顺教授在全球首创的理念,在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以及何晓顺教授的带领下,器官医学研究院将联合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科、妇科、心胸外科等建立学术共同体,争取在器官捐献、器官功能研究、器官疾病治疗、活器官教学等方向取得突破,引领新一轮医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何晓顺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 癌王 " 胰腺癌。
图源:图虫创意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不幸去世,胰腺癌也上了热搜,让大家再次谈 " 胰 " 色变。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 5 年生存率低于 5%,发现时大多处于晚期,约 80% 的病人失去了手术机会。
无法手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肿瘤已经侵犯了周围的重要血管。
对于这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何晓顺有一个新的想法:
把胰腺癌也 " 隔离 " 起来 " 消杀 "。
" 我们能不能考虑,把胰腺也连接到多器官维护系统,进行隔离灌注化疗,短时间内清除癌细胞?"
也许不久之后,又有一个死里逃生的 " 老赵 ",在这里登上新闻头条。
来源 / 深圳卫健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