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观摩 STEM+ 教学,了解南外信息学竞赛省集训队的训练情况 ……11 月 3 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一行,来到南京外国语学校,深度体验南外育人模式。
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助理黄奕衡、香港特区教育局助理秘书长陈芷羚、香港特区政府驻浙江联络处主任刘铭德一同来访。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施蕴玉、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参加活动。
走进南外校园,蔡若莲一行首先来到高二数理贯通培养实验班(丘成桐班)进行课堂观摩,学生们正在上生物课。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南外信息学竞赛省集训队的学生们在进行训练。教练介绍,在这里训练的主要是高二学生,他们备赛期间坚持从早到晚训练,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将保送大学。
在座谈现场,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表达了对蔡若莲博士一行来访的欢迎。他介绍了南京教育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希望在苏港澳基础教育联盟的合作框架下积极作为、深化交流,更好地促进两地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南外校长张玉东介绍了南外的基本情况。今年是南外建校 60 周年,10 月 2 日,南外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迎接建校 60 周年之际,南外学子夺得化学、信息学国际奥赛金牌,这两枚金牌也是最好的礼物。张玉东还表示,南外的外语教学应该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要培养有这样的能力和情怀的学生。他也介绍,南外让学生拥有多元发展的求学路径,具备 " 学贯中西 文理兼通 " 的能力。
南外的校本课程有哪些特色?育人模式有哪些特点?南外教学处主任李志刚重点介绍了 " 指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 STEM+ 教育实践探索 "。2015 年起,在江苏省 " 基于 STEM 理念的高中化学课程基地 " 的引领之下,南外基于融合理念,在 STEM 教育中融合语言、人文、艺术教育,将 STEM 教育创新为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 STEM+ 教育。学校通过组建来自不同学科的 STEM+ 教师团队,弥补因单科培养造成的 STEM+ 师资的不足。通过构建涵盖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荣誉性课程的 STEM+ 课程体系,缓解学科课程割裂的现状。南京大学等高校相关团队,也提供支撑与指导。学校还构建与实施了多维融合实践创新的南外博物馆课程体系。李志刚还分享了南外 " 数理人才贯通培育实验项目 " 的探索与实践。南外化学教研组组长张玉娟和信息教研组组长李曙分享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竞赛训练的方法与感悟。
蔡若莲博士高度评价南外的育人模式。她说,南外在创校时就有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是要培养有中国灵魂、胸怀世界的人。
她还感受到了南外老师的特点。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专业而敬业,和学生一起不断成长。在她看来,面对高速变化的世界,老师们的这种心态实在太重要了。在听课时,蔡若莲博士发现年轻的女教师用手去擦黑板,而不是用粉笔擦,老师上课全情投入的忘我状态,让她印象深刻。说到南外的跨学科教学,她表示,任何学科的范畴要打破都很难,南外的做法,让学生们在校本课程中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蔡若莲博士介绍,香港也在通过加强学科的基础、老师培训等方式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她表示,香港的教育规模和南京差不多,她希望南京和香港的教育能够通过交流合作,一起面向未来。
通讯员 姜嘉凌 刘飞 现代快报 + 记者 黄艳 / 文 王玉秋晨 / 摄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校对 季林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