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精神特质涵养着 " 长江儿女 "?长江文化在舆论场声量如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态面临着哪些问题?
11 月 9 日,2023 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会上,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发布《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 2022-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
△曹劲松
首次系统梳理长江文化发展实践探索
《蓝皮书》站在全国视角,首次系统梳理归纳了沿江各省区市围绕长江文化发展开展的系列实践探索。
该书由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主持编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长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要求与地方实践案例、重点省市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工作实践、2022-2023 年度长江文化研究情况分析、2022-2023 年度长江文化传播情况分析、新发展阶段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路径思考等六个部分。
《蓝皮书》对国内网络空间中长江文化年度传播概况进行了分析。截至目前,长江文化在国内公共舆论场的直接声量超 1.15 亿,传播热度较高的领域涉及非遗传承、城市建设、文旅活动等,主要分布在微博、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等载体。
归纳长江文化七大精神特质
什么是长江文化?《蓝皮书》认为,长江文化是数千年来流域内人类社会实践积累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综合,包括巴蜀、荆楚、吴越等地域文化具体形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体现。
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贯通古今,涵养着一代代长江儿女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蓝皮书》归纳了七大精神特质:" 奔流不息、行健不止的追求精神 "" 勇于挑战、自我变革的创新思维 "" 和而不同、美美共生的统一追求 "" 兼收并蓄、纲络群流的包容胸怀 "" 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和平观念 "" 崇文厚德、经世致用的民族品格 "" 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的共生思想 "。
汇聚沿江各地实践案例
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文旅融合、长江文化与城市更新、长江文明国际传播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要求,《蓝皮书》系统梳理了上海、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展的一系列实践。
《蓝皮书》详细剖析了 " 南京‘奇迹复原’ 600 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 "" 岳阳砂石码头变身生态公园 "" 青海‘长江 1 号’邮局 "" 重庆珊瑚公园改造提升 "" 四川打造三星堆国际传播平台 " 等地方实践案例,以期为长江沿线城市开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供参考。
" 把脉 " 问题:系统性不够、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态势向好,文化新业态、新项目、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程度不够,长江上、中、下游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均衡,长江故事、长江元素、长江符号有待进一步挖掘、提炼和传播等。
《蓝皮书》建议,要以国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提高研究水平,着力彰显新时代长江精神。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提升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四是聚焦文旅融合,推动长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五是加强文化交流,推进长江文化自信自强。六是增强区域协同,共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 见习记者 施盛夏 / 文 顾炜 王曦 / 摄
(校对 张红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