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11-14
纪录片《我辈复登临》:从人的视角解读“何以长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主题的六集纪录片《我辈复登临》日前在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上线播出。历时四年创作,这部纪录片以现实人物为主线,讲述万里长城北京段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探讨长城与人的时代关联。

海量素材中 梳理六种角色

纪录片《我辈复登临》分为《登者》《护者》《居者》《卫者》《观者》《承者》,每集约四十分钟。前两集中,镜头聚焦于不同时代下命运与长城紧密相连的 " 登者 "" 护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用时五百余天自山海关行至嘉峪关的董耀会,到痴迷于攀登箭扣长城的运动博主李志;从密云 " 古北口长城保护第一人 " 王长青,到年迈的延庆石峡村长城保护员梅景田,片中丰满的人物形象与情感,从人的视角解读 " 何以长城 "。

纪录片总导演李秋生认为,长城是物理的存在,其墙体承载着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而生活在长城边的人、与长城相关的人,他们能留下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多," 比起以物质形态存留下来的长城,生活在长城周边的各种人身上存留着更为鲜活、具体、个性化的长城信息。" 相比国外对长城的大量拍摄纪录,李秋生更希望能拍出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纪录片。

在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常常能发现长城边上的人与城市中的人不同的面貌,他们希望能将这些可爱的人在纪录片中展现出来。创作者在海量的采访素材中梳理出六种角色,片中有爱好跑酷、热衷户外探险的时尚 " 登者 ",有多年守望长城的执着 " 护者 ",有寻根问祖的好奇 " 居者 ",有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立民间长城抗战纪念馆的笃志 " 卫者 ",有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寻找长城旧照拍摄原址的暮年 " 观者 ",更有不计酬劳、支撑长城非遗代代相传的无私 " 承者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淡中有味的人间故事,共同构成了 " 我辈复登临 " 的图景。

纪录片三部曲 绘北京三条文化带

该片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与爱奇艺联合出品,摄制团队走访了分布在北京长城文化带涉及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六个区的超过 24 个乡镇、45 个村,于 38 个长城文化带相关点位取景。团队先后采访百余人次,以现实人物为主线,通过长城研究者、长城保护者、长城非遗文化传承人、长城文化的书写者、长城脚下的居住者等人物,讲述和反映万里长城北京段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

李秋生导演说,本片向 "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 ——《望长城》致敬,延续了其不仅考察长城本身,更多表现长城沿线人民生活状态的风格和视野,选择了由 " 人 " 见 " 城 " 的表达方式,以第一人称创作者 " 我 " 的视角,讲述当下长城人的故事。

《我辈复登临》副标题为 " 北京长城文化带考 ",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 " 山水相依、刚柔并济 " 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2017 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 年)》将三条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北京长城全长 520.77 公里,长城文化带贯穿北京北部生态涵养区,约占北京市域面积的 30%。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乔卉介绍,《我辈复登临》是文化研究院围绕北京市 " 一城三带 " 建设,推出的纪录片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该系列纪录片第一部《山 · 水 · 道——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考》已经上线,第三部《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考》(暂定名)正在紧锣密鼓摄制中,将于 2024 年推出。

作者 邱伟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长城 爱奇艺 北京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