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11-16
【寻仁迹】皇木出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一次," 寻仁迹 " 栏目的采访脚步走得更远,以寻找更多仁怀历史记忆。" 皇木出山 ",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

皇木,顾名思义,即是皇家修建宫殿、陵寝、祭坛等所需的木材,以高大的楠、杉为主,而多采于长江中上游的今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一些资料说,北京故宫太和殿中,部分巨大的木柱,采自赤水河两岸深山,经赤水河漂浮进长江后,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本文所指皇木,除前述外,还包括清代商办 " 钦工例木 ",即运河船只所用桅杆、断木等采伐。

▲乡村零星分布的古楠木

位于赤水边的仁怀,林木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木材输出地。至迟在南宋时期,这里的木材经营已成规模,而管辖这片区域的土司,成为该时期最大的木商。《宋史 • 许奕传》中,记载播州土司杨粲经营木材之事说," 夷酋杨粲浮木万计入贾,奕虑其荡水陆之险,驱之 "。

关于杨粲这次 " 打翻在路上 " 的生意,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写得更详细。他在为许奕撰写的神道碑文中,提及此事称:" 夷酋杨粲,世服王官,守白锦堡,乞升堡为锦州。事未行,粲已浮杉板万计入贾,公虑其荡水陆之险,命吏驱出,而没入之。"

杨粲时期,是播州土司的 " 高光时刻 ",其辖地包括了遵义绝大部分地区,以及毗邻的瓮安、福泉。今天赤水河边的仁怀、习水、赤水,时为一体,先是统称仁怀县,后降为仁怀堡,一度隶属泸州郡,至明末重设仁怀县于留元坝,辖今仁、赤、习三地,清雍正年间由四川划贵州。彼时赤水河,是播州土司对接川渝、通长江的重要通道,播州土司的木材经营,也主要依托于赤水河。

▲石笋沟内的伐木摩崖

从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木材经营是播州土司的主要产业之一,并传续了数百年之久,经营范围一度扩展至江浙,此外还有个别京官也委托他们代为采购木材。

到了明代,皇木采办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永乐年间开始,由于明王朝在北京修建宫殿,需要大量木料,而西南地区盛产的楠木、杉树等,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朝廷因此派出官员,前往四川(含遵义境)、贵州、云南等地,组织采伐大木,以供宫殿之用。如 " 永乐四年(1406)朝廷下诏建北京行宫,敕工部尚书河南宋礼督木,先后凡五人入蜀。监察都御史颜佐亦以采木至蜀。少监谢安在蔺州(今古蔺)石夹口采办,亲冒寒暑,播种而食,二十五年始还。"

播州土司治下的仁怀广大区域,以及毗邻的水西土司、永宁土司辖地,是皇木主要采区。今习水县同民镇原属仁怀地界,其境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 " 皇木华阳县 " 摩崖、铜罐口皇木摩崖,以及土城镇同心村石笋沟内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皇木摩崖等,都是皇木采办的见证。有分析认为,这几处 " 皇木摩崖 ",与播州土司杨应龙献木获授飞鱼服时间接近,疑所采伐皇木用于同一建筑群修建中。

▲ " 皇木华阳县 " 摩崖

石笋沟中溪流,古称铜鼓溪,现名水斯河,是赤水河较大的支流。沟内的摩崖,《仁怀厅志》对此亦有记载,但十分简短,且与我们现场拓片辨读的黄德昌职务有出入。《仁怀厅志》载:" 明嘉靖年间,四川新津知县黄德昌到铜鼓溪采木,刻谕于松石岩上 "。但我们拓片辨读发现,黄德昌并非新津知县,而是文林郎。在明代,文林郎是散官,相当七品的荣誉头衔。

黄德昌留下的摩崖有 1000 多字,分为上下两幅。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文华等人拓片后确认,上幅共 270 余字。铭文为:谕蔺、播诸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则一草一木皆生于土,何者非王所有也?小牛胜山,属儒溪长官司里,播、蔺二宣抚所辖,东西南北相距俱川□贵州。邑本腹□地方,匪海外之夷,在昔唐宋所弃,我祖高皇帝宽仁大度,□仍其旧。嘉靖己未春,重建朝殿,知新津县事文林郎黄德昌,奉圣谕总理木务,偶憩于此有感,书诸座右:呜呼,使夷狄而安于夷狄,则夷狄之可矣。予历视各厂,遍访民情,虽三尺儿童且知有中国之尊,则其性亦非天子类也?用夏变夷,复覩王化之盛正有望于今日。得其地与民,乌尚足为荣哉?时成都府通判温以栗以总督驻儒溪公署,余持稿质之,公曰:" 作文不关气运,虽精无益,若子之文可以风夷狄,二月望日遂命工刻于石,以竢后之君子。" 公讳以栗,字德甫,别号双桂,直隶句(容)人也。

下幅文字约 800 多字,为黄德昌所作风谕夷狄、宣扬王化的长文。由于下幅文字模糊难辨,且疑似与伐木本身关联不多,仅拓片存档,未及深入辨读和抄录。

▲石笋沟内皇木采伐遗址

明嘉靖年间,正是朝廷在赤水河地区采办皇木高峰,相关文献中,记录在该地区督办皇木的官员,有近十人之多,且采伐数量巨大。如嘉靖三十六年,朝廷在播州、蔺州、叙永等地,采办楠木、杉木 15700 余根(块)。而《明史》载," 嘉靖二十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廷下诏四川、贵州大木营建奉天、谨生、华盖三殿。采木运木夫达数万。新殿其工浩大,令采丈围以上楠杉二千余,丈四五以上亦一百一十七。漕下之木,多取以为用,川黔吏民,苦作数载,无以生息。采木数量之多,劳民伤财。"

同时,朝廷也允许西南土司通过贡献大木获取奖励,或以赎罪,或以罔替。《明史》和《明实录》中,记载了播州土司敬献大木之事。据统计,自明洪武五年(1372)播州土司杨铿归顺明王朝起,至明万历平播之役前,播州土司累计向朝廷敬献大木 137 次之多,其中优质楠木为贡品,疑多产于赤水河岸边的仁怀。如《明实录》载:" 万历十二年、十三年,四川播州宣慰司杨应龙进献大木七十,助修皇宫,得赐大江飞鱼品服,敕封骠骑将军,晋升都指挥使 "。又如,万历二十三年(1595),杨应龙因罪当斩,但在缴纳 4 万两银子赎金助采大木后,得到豁免。

▲酱香仁怀采编人员在赤水河流域山区调查明清时期伐木摩崖

这种被称为 " 国之巨役 " 的皇木采办,后虽有改革,部分由木商代理,但又增加了采办运河船只桅杆、断木,并延续到整个清代。其中,采办桅杆史称 " 钦工例木 "。据《皇木案稿》载,运河漕船所需桅木(杉树)、断木(樟楠树)。桅木长 6 丈,头径 4.5 尺,尾径 1.8 尺;断木长 3.2 丈,头径 3.5 尺,尾径 1.7 尺。架木长 4.5 丈,围圆 1.6 尺至 1.7 尺;槁木根围 8 寸至 1 尺。

清代推行的商办 " 钦工例木 ",带来新弊端。陈鑫明《揭开五百年皇木之谜》称,商皆以皇商为名,索取人伕,种种扰民。又因下河客商,人心不古,将银倾铸冲铅兑账,欺哄上河山贩,山贩获此银,人山难买。从清乾隆至光绪的 200 余年间," 钦工例木案 " 没完没了。

有研究者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不包括漕船所需桅杆、断木,朝廷仅在四川(包括遵义)一地便采办皇木多达 23 次,运走楠杉约 53000 根块,耗银 1000 万两以上。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消耗大量国库银两的同时,也令百姓和督办皇木的官员苦不堪言。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采伐,导致仁怀及周边,符合皇木条件的大树越来越少,即有上好木材,往往位于高山穷谷老箐密林之间," 非独人迹不到,即鸟道亦稀 ",督采官员和工匠、苦役们,需翻山越岭寻找。砍下的皇木,因道路不通,只能拖拽到溪沟中,等待夏秋涨水,再借助暴涨的山洪,漂流出山。《四川通志 · 木政》称,因 " 木在溪涧,利于泛涨;木在山陆,又以泛涨为累。故陆运必于春冬,水运必于夏秋 "。

▲喜头镇 " 杉王 "" 杉后 "

《遵义府志》则描写了官员勘察皇木及苦役砍伐、运木出山的艰辛:" 栋梁巨材,各箐之中 …… 但其箐之大者,周围有五六百里,其小者亦有一二百里,非一朝一夕可尽悉,必须按日细查,方可采取 "," 所产楠木,皆在深箐人迹不到之处。置于砍伐,非比平地木植,可以随用斧斤。高箐之中,必须找厢搭架,多用人夫缆绳 "," 架长看路找厢,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

相关记载中,伐木者往往是 " 进山一千,出山五百 ",很多工匠、苦役,甚至督办的官员,或坠于崖,或丧生虎豹虫口,或病死深山,十分艰辛。如 " 嘉靖二十年(1541),宫中建九庙、三殿。下诏贵州布政使王重光督办皇木事 …… 王采木中染瘴病死赤水卫摩尼所 "。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许多百姓听闻有官员前来勘察皇木,为逃避伐木之役,早早就带着一家老小躲了出去。明代官员黄辉在《采木记》中写道:" 采木,国之巨役也,费至重,力至劳,是天下之所无奈何而不可以已者也 "。明正德年间状元杨慎被贬时,几次经过赤水河地区,亲见伐木之艰辛,愤然之下,接连写诗抨击皇木采办。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赤虺河行》:

君不见,赤水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猴路。

层冰深雪不可通,千寻建木撑寒空。

明堂大厦采梁栋,工师估客穿蒙茏。

此水奔流似飞箭,缚筏乘桴下蜀甸。

黯淡滟滪险倍过,海洋流沙争一线。

谁驱鸟鹊役鼋鼍,秋涛夏潦息盘涡。

柏亭云屏济川手,莫民枕席休于戈。

安得脩为夷庚道,镌刻灵陶重不磨。

繁重的皇木采办,直到清王朝被推翻而结束。包括仁怀在内的赤水河流域,因持续长达数百年的皇木采伐,森林尤其是古木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到了 " 采伐调残,山穷水远 " 的境地。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题报勘采遵义地方楠木疏略》中说," 遵郡原系播彝旧地 …… 山瘠土薄,从未产有长大楠木,即间有产者,并不堪大工之用 "。

▲旧时放木排的场景

赤水河流域的采伐,变得更为艰难后,木商们逐渐将重心转向清水江流域。同时,有远见之士认识到,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将危及生存,自康熙年间起,陆续设立 " 禁伐区 "。迄今仁怀境内尚存的禁伐碑,与此有关。此外,官方还张贴告示。如清宣统十年(1910)三月,仁怀县在所辖安乐里、礼博里、二郎里、吼滩里、小溪里、丁山里、赤水里的 71 个场、镇及学校张贴告示,要求封山育林。

后记:

皇木采办,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寿终正寝。但森林资源丰富的仁怀,仍吸引木商聚集。有统计表明,民国时期,贵州木材经营业十分发达,仁怀等赤水河地区县份,每年外销的木材,占全省 20% 以上。

这一时期的木商,通过 " 青山生意 ",将整座山林中的可用之材买下,雇请工人砍伐后,顺赤水河漂运而下,再经过长江,送到合江、重庆等地出售。

统计显示,仅是民国四年(1915),仁怀输出的木材总值就高达 6.4 万多银元。《仁怀县志》记载,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退守重庆,因军工和建筑急需,茅台镇的木商,由之前的雷、蒋、杨、姜 4 家,发展到 24 家,如 " 同心 "、" 同达 "、" 宏生 "、" 有成 "、" 民生 " 等,资本在一千大洋以上的有 7 家,其中合伙经营的 3 家。境内桐梓河流域,木商更是多达 70 人,常住二郎坝的有 " 合生 "、" 立生 "、" 至刚号 "、" 怀合 "、" 利昌 "、" 同泰 " 等。

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开山垦地和 " 大炼钢铁 " 等,仁怀森林资源进一步受到破坏,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为 8.8%,个别乡镇甚至仅有 5.3%。失去森林的庇护,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下水资源枯竭。痛定思痛,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仁怀把恢复生态提到重要位置,先后通过义务植树、消灭宜林荒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设水土保持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等,全面推行林长制,引导生产方式转变,持续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现青山绿水。2018 年,境内赤水河被授予 " 中国好水 ";2022 年,又被评为 " 最美家乡河 ";2022 年,仁怀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59% 以上,全年空气优良天数 360 天。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四川 贵州 南宋 遵义 云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