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11-17
电影“发疯营销”要适可而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发疯营销 " 正渗透到影视作品宣发中,《河边的错误》" 没有真相,不如发疯 ",《二手杰作》" 先成功后发疯 ",《涉过愤怒的海》" 哪有不疯的 "" 疯出新高度 ",《无价之宝》" 张译带孩子主打一个疯 ",《龙城》" 最狗血的一家人,最疯狂的家务事 "…… 这些 " 发疯营销 ",有的是官方主动发布,有的是网友自发贴标签,有的被认为形容得比较贴切,有的则被批评蹭热度。

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消失的她》," 全员发疯 "" 女性反杀 " 是帮助它票房登顶的两大利器,也是收割流行多时 " 发疯文学 " 红利最多的一部作品,无形中撕开了 " 发疯营销 " 的口子,探索出了一条 " 低成本、高收益 " 的宣发策略。但就像以往盛行的营销模式一样," 发疯营销 " 最好的果子被摘过之后,尾随者多少有些尴尬,同时紧跟《消失的她》与《孤注一掷》宣发思路的《鹦鹉杀》,口碑与票房均反响平平。

《河边的错误》讲的是 " 疯子杀人 " 的故事,且开放式结局,也吻合 " 没有真相 " 的定位,但 " 没有真相,不如发疯 " 的宣传口号,更接近于创作者拒绝阐释的动机,用于躲避情节上一些含糊、不宜清晰描述的点。虽然电影里有多个角色是 " 疯子 ",但《河边的错误》使用 " 发疯营销 ",显然是误解了 " 发疯文学 " 的真实含义—— " 发疯文学 " 是以 " 发疯 " 的名义说出一些冷峻的事实,是以癫狂的外在掩饰冰冷的理性,如果把 " 发疯文学 " 当成了必须有疯子,这显然有所曲解。

还是有许多观众,接受并理解《河边的错误》所走的 " 发疯营销 " 路线,因为在一个观影热度并不强烈的档期内,在一个对文艺创作缺乏多元理解并报以宽容的舆论环境下,走严肃的、贴近作品本意的宣传路线,很容易给电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片方与主创在这种压力下,还未展示真容恐怕就已经遭受抛弃,种种方案对比之下,会发觉不如 " 先疯为敬 " ——不知从何时起," 发疯 " 在有营销效果的同时,也有了 " 保护色 " 的作用。

" 发疯营销 " 不是不可以继续做,但前提是作品质量能够划归 " 优秀 " 行列,当故事好看了,观众会自觉找到情节或人物与 " 发疯 " 之间的明面或潜在联系,实现一次银幕上下的情绪互动。而当一部作品处在及格分上下,甚至质量难以拿上台面的时候," 发疯营销 " 岂止容易被当成蹭热度,甚至会被认为是 " 欺诈营销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 " 发疯营销 " 有多大问题,而是戴这个帽子进行传播的作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最近一两周,电影票房低迷,工作日期间每日票房徘徊于一两千万之间。暑期档票房劲爆之后,国庆档后继乏力,观众观影热情不足,这给一个多月来新上映的影片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成本小、效果好的宣传,成为最理想的选择。而之所以还有如此多的影视作品走 " 发疯营销 " 路线,根本原因还在于 " 发疯文学 " 的热度还在,观众与网友对于舆论中出现的 " 发疯 " 字眼,还保持比较敏感的关注,如果 " 发疯文学 " 彻底凉了,相信这些影视作品也不会贸然使用这一热词。

有网友对 " 发疯营销 " 反感,除了对影片质量不满、认为作品与营销反差较大之外,还在于 " 发疯营销 " 并没有真正踩准点,仅有 " 发疯 " 的皮相,没掌握 " 发疯 " 的精髓。" 发疯文学 " 在表面的激动、形式的张狂之外,内里其实藏着深深的无力感,无奈的疲倦感等,电影想要更为直接地击中观众内心,不如绕过 " 发疯营销 ",让作品面对观众当下的情感需求,给出既能代表电影风格又能与观众需求吻合的新的关键词。

对 " 发疯文学 " 的一知半解,导致了 " 发疯营销 " 的胡言乱语,以后哪怕再有作品非常适合 " 发疯营销 ",恐怕愿意相信的人也不多了。真正具有 " 发疯文学 " 精髓与内涵的电影还没出现,希望到这样的作品面世时,创作者与观众都能够处在另外一种可以共振的情绪中,不用发疯,也能实现双向奔赴。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张译 文学 效果 杀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