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11-21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聚焦:“酸甜香辣”品贵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身居西南内陆腹地的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近年来,贵州依托山地的原生性、独特性,培育了以茶叶、辣椒、刺梨、蓝莓为代表的多个农业特色产业 " 单项冠军 "。这几大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演绎了吸引世界目光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 " 多重唱 "。

700 万余亩茶叶、540 万余亩辣椒、210 万余亩刺梨、22 万余亩蓝莓 …… 以这四个产业为代表的 " 酸甜香辣 " 系列,产业规模近年来稳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市场视野中的 " 转赞评 "" 回头率 " 越来越高,并且不少品牌成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黔货出山 " 后正 " 漂洋过海 "。

这样的发展势头和可人成绩得益于定位找得准。贵州土地贫瘠、耕地破碎,想要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自然受到诸多限制。不过,贵州也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山清水秀、土壤干净、空气优良,这些恰恰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贵州正是抓住这些 " 优良基因 " 布局产业,瞄准差异化、寻求独特性,力避同质化、杜绝一窝蜂,延伸产业链、追求高质量,才有了今天这样 " 一专多能 " 的农业发展新景象。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拓宽了新时代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农民拿到手上、装入仓房、揣进兜里的更多收获、更好收成、更佳收益奠定了 "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 的坚实基础。

贵州的茶农、椒农、果农,因为茶叶、辣椒、刺梨、蓝莓等产业的日益兴旺,腰包越来越鼓、信心越来越足、日子越来越富。随着绿水青山 " 生态红利 " 逐步释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 贵州图景 " 正徐徐铺开。

酸:荆丛野果逆袭出山

刺梨,果如其名,鲜果状态时,满身是刺。榨汁后,酸涩中带一丝甘甜。这种贵州山间的野果,过去只是放牛娃们偶尔摘来玩耍的玩意,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价值。

贵州通过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刺梨产业,目前种植面积 210 万余亩,位居全国第一,2022 年的综合产值达 150 亿元。山中野果终于在贵州逆袭成名。

刺梨生长在乱石旮旯、荆棘丛中,口感酸涩,而且满身是刺,以前鲜有人问津,甚至连拾柴人都不砍不捡。

" 以前没人吃也没人种,现在刺梨越来越出名。" 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 51 岁的村民任光卫说,过去最多就是农民摘回家泡酒,至于口感和功效," 也没人能说出个一二 "。

有史料表明,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讨伐孟获,行军至云贵边界,士兵染瘴气久治不愈,当地有人献上一壶美酒,士兵饮后疾病痊愈,这种酒就是 " 刺梨酒 "。

此类故事按下不表,近代关于刺梨营养价值的研究确有成果。营养学家罗登义教授研究发现,刺梨含丙种维生素特别丰富,使得刺梨名扬海内外。因此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也将刺梨称为 " 登义果 "。

2012 年,贵州成立了 " 贵州省刺梨学会 "。2018 年,刺梨被列为贵州十二大特色产业。

贵州民间还有句谚语," 刺梨上市,太医无事。" 研究发现,刺梨果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黄酮、多酚、三萜等功效物质。其中,维生素 C 含量特别丰富,每 100 克刺梨果肉中,其含量达 1980 毫克至 3750 毫克,远高于其他果蔬。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是刺梨产业大县,2012 年被命名为 " 中国刺梨之乡 "。初夏时,龙里县洗马镇台上村 3800 亩刺梨迎来盛花期,粉红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吸引不少游客赏花。龙里县刺梨产业发展中心研究人员介绍,据药典记载,刺梨花、果、叶、籽均可入药,有健胃消食作用,根、皮则有止泻功效。

贵州刺梨工坊公司副总经理杨永俊介绍,刺梨的生长对于气温等条件要求极为特殊,全球最佳产地就在贵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北纬 25 度左右的气候优势,孕育了高品质的天然刺梨。如今,不少国家对刺梨产品非常感兴趣,每年都要从贵州进口大量刺梨原汁。

近年来,贵州依托六盘水、黔南、安顺、毕节等 4 个刺梨产业经济带,将刺梨培育成山乡群众增收致富的 " 金果 "。

任光卫有 22 亩地,流转给公司发展刺梨,每亩每年有 400 元租金收入。他平时在刺梨基地务工,每天也有 100 元收入。他说,过去只知道山旮旯有这个野果,并不清楚可以规模化种植,对它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也不掌握,没想到过去瞧不上的小小野果,竟让他家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与种植规模同步提升的是刺梨精深加工能力。在生产车间,刺梨鲜果经筛选冲洗后,开始 " 身价提升 "。

在盘州市刺力王等精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刺梨鲜果经过筛选冲洗后,进入到下一个 " 身价翻番 "" 地位升级 " 的环节。在流水线上经过破碎、杀菌等多道工序后,有的成为刺梨原汁,有的成为刺梨饮品。

目前,贵州以刺梨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有 78 家,鲜果加工能力约 32 万吨。

围绕刺梨,贵州近年来打造出众多拳头产品,如 2019 年开发的 " 刺柠吉 " 系列饮料、保健食品,投产当年销售收入即超 1 亿元,2020 年销售收入超 5 亿元。从高标准种植基地打造到龙头企业培育,再到品牌影响力扩展,贵州刺梨的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

甜 : 水果皇后扎根苗乡

半人高的树上,身披 " 白霜 " 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冷库中,一箱箱颗粒饱满、颜色发紫的蓝莓鲜果等待出山进城;流水线上,蓝莓汁、蓝莓果酱成批产出 …… 从贵州黔东南、黔南、安顺等蓝莓主产区出发,蓝莓 " 盛装 " 走向大市场。

蓝莓成熟之后呈现发亮的紫蓝色,一把熟透的带 " 霜 " 蓝莓放入口中," 爆 " 出的幸福感立马在口腔蔓延。目前全球有 50 多个国家生产蓝莓,我国的栽培面积位列第一。在我国,贵州的蓝莓栽培面积最大,目前已超 20 万亩。

被称为水果皇后、美瞳果的蓝莓,富含花青素、鞣花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尤其花青素含量是一般水果和蔬菜的 4 倍至 8 倍,属高氨基酸、高锌、高钙、高铁、高铜、高维生素的果品,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五大健康食品。

贵州省植物园研究员廖优江说:" 中国南方的第一个蓝莓栽培基地就在贵州麻江,这种蓝色水果在麻江已经栽培发展了 20 多年。"

20 世纪末,在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所指导下,麻江县开始大面积种植蓝莓,2003 年建立试验示范园 200 亩。至 2009 年,麻江共引入 " 兔眼 " 蓝莓、北方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等 35 个品种进行试验,共筛选出 14 个适宜在麻江推广的品种。至此,麻江蓝莓产业步入了快车道。目前,麻江县蓝莓栽培面积已超 8 万亩,挂果面积达 6.8 万亩。

经过 20 多年发展,蓝莓产业在贵州遍地开花。苗乡侗寨,梵净山下,赤水河畔,每当蓝莓采摘时节,处处可见蓝光闪烁、色泽明亮的美瞳果。

廖优江从 1995 年开始一直与蓝莓打交道。他说,贵州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蓝莓栽培,通过多年驯化、优选和培育,贵州蓝莓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品种,品相、口感、营养俱佳,特别在抗氧化、增进视力方面效果明显,已经初具品牌效应。

清水江上游的麻江县,是全国县级单位中,蓝莓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小小蓝莓果,如今已成乡村振兴大产业。麻江县龙山镇龙山村瑶族妇女龙顺莲,现在在当地一家蓝莓加工企业上班。她所在的企业目前有蓝莓果酱、蓝莓果干六大系列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效益在行业内影响较大,除了辐射带动蓝莓栽培基地灵活就业外,还固定提供 60 多个工作岗位。每个月龙顺莲都可以得到 3200 元工资收入。

麻江县蓝莓中心负责人范梦婕介绍,麻江县蓝莓栽培面积 8.56 万亩,带动 3 万余人增收,并获得 " 中国绿色生态蓝莓十强县 "" 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 荣誉称号。

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高坝田村,近年来依托当地的高海拔优势,发展蓝莓观光采摘产业。蓝天白云下的高坝田,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蓝莓树。进入采摘时节,众多游人前来体验,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抓手。

如今,贵州蓝莓发展出栽培、育苗、加工等全产业链,直接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上下游从业人员超过 200 万人,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

如今,贵州蓝莓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麻江蓝莓 "" 紫云蓝莓 " 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麻江县、黄平县有机蓝莓认证面积 1.1 万亩,占全国有机蓝莓认证面积的 61%," 贵蓝 "" 蓝笑 "" 蓝之灵 " 等品牌享誉中外,贵州蓝莓正迈向绿色、生态、有机的高品质之路。

香:黔中茶青香飘四海

名茶之乡、苔茶之乡、有机茶之乡 ……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黔岭大地上,处处是 " 茶乡 "。

贵州是我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等诸多适宜种茶制茶条件的茶区,是业界公认的高品质绿茶重要产地。

"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群山汇聚,孕育茶青。乌蒙山、武陵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茶园满山,茶香袅袅。

走进武陵山深处的思南县,漫山遍野的茶树错落有致。采茶时节,到处是茶农们采茶的身影。

一场细雨后,距离思南县不远的石阡县龙塘镇苔茶基地嫩芽吐绿,茶农们抢抓时机采摘新叶,灵巧的双手将一片片细芽收入竹篓。

湄潭县号称中国茶业百强县 " 第一县 ",这里地处北纬 27 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在湄潭县永兴镇中国茶海景区,一大早就有人登 " 观海楼 " 品茶、散步,茶园与小青瓦、坡面顶、白粉墙式的黔北民居相映成趣。

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记载:1939 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选址落户湄潭,推开中国茶业现代化的第一扇大门,湄潭茶场一度成为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

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夷州贡茶的省级传承人王飞,比划着描述古茶树 ," 一个人抱不过来,采茶要搭梯子。" 王飞是侗族 , 他家六代人都用传统手工艺做茶 , 是茶叶世家。村里的茶博物馆有面奖旗,上面是周恩来总理亲笔写的 " 茶叶生产 , 前途无量 ",印证了当年的辉煌。

" 中国名茶之乡 " 湄潭县," 中国苔茶之乡 " 石阡县," 中国古茶树之乡 " 普安县," 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 " 凤冈县," 中国毛尖茶都 " 都匀市 …… 遍布贵州的茶乡茶都,见证了黔贵大地悠久的茶历史。

贵州目前已形成黔中名优绿茶、黔东优质绿茶抹茶、黔北绿茶红茶、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五大产业带,茶叶种植面积已超 700 万亩。种植面积 30 万亩以上的县域有 3 个,20 万至 30 万亩的县域有 7 个,10 万至 20 万亩的县域有 19 个。此外,还有 236 个 " 万亩乡镇 ",613 个 "5000 亩村 "。

2022 年,贵州茶叶产量超 45 万吨,产值超 600 亿元。一片片嫩绿、金黄、紫翠的茶叶,成为贵州山乡人增收的 " 香饽饽 "。采茶高峰期,工人采一斤茶青可以获得手工费 16 元,麻利的工人一天可采 10 斤。

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 57 岁的熊仕华,家里有 7 亩茶园,种植了四个品种的茶叶。高峰期,他的茶园每天能产出六七斤茶青,平均单价 60 元,一季收入可以达到四万元。

" 中国苔茶之乡 " 石阡现有茶园面积 43.6 万亩,茶叶年产量 3.25 万吨,综合产值 32.92 亿元。这里的茶叶除了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带动 32.5 万人吃上 " 茶叶饭 "。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有 " 中国抹茶之都 " 美誉,被称为 " 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如今,这里建成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规模为全球最大之一,抹茶生产线 4 条,年生产能力约 4000 吨,辐射带动相关就业人口近 10 万人。

辣 : 贵菜之魂红火乡村

贵州一日三餐,几乎不离辣椒。即便是再素不过的白水煮菜,也要配一碟辣椒水," 合二为一 " 才算菜。以至有人说,辣椒是贵州饭食的 " 灵魂 "。

清晨,遵义市大大小小的羊肉粉早餐店,一碗热气腾腾、漂着糊辣椒和红油的米粉,为食客按下一天的 " 元气开关 "。对于爱这口的人来说,辣椒往往比羊肉重要,一口香辣汤下肚,充满干劲。

根据记载,贵州的辣椒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 400 多年以前,《思州府志》这样记载:" 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是我国现存最早食用辣椒的文字记载。

" 我们遵义人,有辣椒才吃得饱饭、打得起精神,有时候没有米饭不要紧,没有辣椒不行,一点不夸张!"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一家羊肉粉店的老板一边烫粉一边说。

午间时分的 " 阳光之城 "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不少饭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烤土豆。金黄的土豆,配上鲜红的辣椒面,不停 " 攻击 " 食客的味蕾。糊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泡椒、油辣椒、烧辣椒 …… 各类辣椒碰上酸汤鱼、筒筒笋炖猪脚、豆米火锅等美食,让人唇齿间回味无穷。

虾子,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一个小镇,是闻名全国的 " 中国辣椒城 "。每天都有经销商在这里进行辣椒交易,夏天是鲜辣椒收购的时节,整个辣椒城一片 " 红海 "。

" 中国辣椒城 " 历经多次变迁。从自发零散交易、定点露天交易,到小型辣椒交易市场,岁月流转,成就了今天的 " 国家级遵义辣椒专业市场 " 核心区,市场占地面积 458 亩,能满足 75 万吨辣椒年交易量、56 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120 万吨物流年吞吐量。

从事辣椒行业 30 余年的石永松,现在是贵州满天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遵义市辣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他的父亲年过七旬,如今依然活跃在辣椒生产、交易一线。" 从种植到买卖,我们祖祖辈辈从来没有离开过辣椒。" 石永松说。

石永松介绍,除了销售贵州自产的辣椒外,辣椒城还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的辣椒,以及产自印度、缅甸、韩国等国的辣椒,业务范围覆盖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辣椒市场,这里的辣椒指数已成为交易 " 风向标 "。每年辣椒上市,很多地方都会等贵州辣椒价格出来后,才开始定价,逐步形成 " 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 " 的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2022 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超过 540 万亩,成为全国唯一超 500 万亩的省份。另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数据,贵州辣椒种植面积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国六分之一,有 20 个县域种植面积超过 10 万亩,近年来年产量稳定在 780 万吨左右,年产值大约 270 亿元。

贵州还将辣椒列入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提升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让小辣椒成为致富增收大产业、乡村振兴 " 新灵魂 "。

" 不要小看辣椒,管好了一样有大收益。" 在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塘边村辣椒种植基地,农技人员为村民详细讲解辣椒育苗、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这个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小村庄,近年来通过种植辣椒,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实现了 " 家门口就业 "。

贵州辣椒加工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贵州现有规模化辣椒企业 300 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贵三红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深耕辣椒加工行业 26 年,在贵州 20 多个区县建立起 30 多万亩生态辣椒原料基地,带动近 20 万椒农增收致富。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段筠 / 编审 黄聪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产业链 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