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化名)的宝宝出生才 36 天,因出现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被确诊为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脓毒血症、呼吸衰竭 ",生命垂危。经过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龙江院区儿科、小儿外科、产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最终成功挽救了宝宝的生命。回想起孩子这一段时间经历的 " 鬼门关 ",赵女士到现在还直呼后怕。
事情要从宝宝诞生那一刻说起。赵女士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在省人医龙江院区产科生下一名女婴天天(化名)。孩子的出生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天天才 27 周就 " 迫不及待 " 来到了人间,属于早产儿中的极低体重儿,仅 1100 克重,发育还未成熟,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10 月 5 日下午,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医护人员发现,天天出现纳奶不佳的现象,肚子越来越鼓,后来还出现了血便、呼吸困难。儿科主管医师团队崔曙东主任医师、管亚飞副主任医师等立即给予机械通气、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迅速安排检查。经儿科、小儿外科、放射科紧急会诊后,考虑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经保守治疗,天天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全身状况有恶化的趋势,10 月 7 日晚,小儿外科再次紧急会诊,准备开展进一步治疗。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是新生儿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省人医小儿外科学术带头人易军教授表示:" 当时情况很危急,患儿本身有多种新生儿基础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病情持续加重,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我们决定实施剖腹探查。"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尽快开展剖腹探查手术,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陆超决定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医务处居中协调,紧急组织小儿外科、儿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参与抢救。
在手术过程中,易军教授发现天天部分肠管已经坏死,明确了天天就是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针对这种情况,易军教授团队小心翼翼地切除了天天坏死的肠管,但因腹腔内感染严重,切除坏死肠管后,无法一期吻合,需行空肠腹壁造口,进行抗感染治疗,再择期手术关闭造瘘口。经过 2 个多小时的努力,易军教授终于顺利完成了手术。
易军教授介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获得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但当内科治疗无效,疾病持续进展时,应果断选择手术治疗。
幸运的是,天天身体恢复情况良好,在第一次手术后的两周,再次手术关闭肠造口也顺利完成。天天目前体重已达 5 斤,奶量可以吃到 50ml 每次。天天的成功救治,与省人医龙江院区儿科、小儿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产科、放射科多学科的团队协作、高效默契配合密不可分。再过一个星期左右,天天就可以康复出院了。
通讯员 曹勇 王欢 王成明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峻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