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铲、小勺、铝板、小锅、糖片、竹签,这就是糖画诞生的全部,熬制的是麦芽糖,画也要讲究一气呵成。日前,淮安清江浦糖画入选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3 岁的戴武林就是糖画第三代非遗传人。清江浦糖画融合了剪纸、皮影等艺术技法,又融入了现代的雕刻技法,这让糖画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上升成为一件艺术品。
过去为了生活,现在是对糖画有感情
" 过去我做糖画是为了生活,今天还在做糖画是出于对糖画的感情,我都做了三十多年,丢不掉了。" 戴武林说。糖画这门技艺已经有 700 多年历史了,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清江浦却消失了很多年,直到清江浦糖画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戴武林师傅将祖辈的手艺重新拾起。
每天,戴武林给家人做完早饭后,就整理摆摊的物品,骑着车出发。到了文庙,戴武林卸下货物,支起遮阳伞,摆好做糖画的桌子,开始了当天的摆摊生活,中午回家吃完饭,休息一会下午再换个地方摆摊。这套固定的工序,戴武林已经重复了三十多年。
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这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不能画太快也不能画太慢,整个手的移动速度要等于糖流淌下来的速度。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 寒冬期 " 坚持下来,创新糖画获奖无数
身在糖画世家,戴武林走上糖画这条路似乎毫无意外,因为坚信着 "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 的道理,所以他下定主意要把糖画这门手艺学好,在他看来画糖画既不属于费体力的手艺,也能赚钱,在民间还很受孩子们欢迎。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戴武林感觉糖画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首先是市区的老动物园倒闭了,他的固定摊位没了,二来就是不能随意摆摊了,城管管得更严了。学校门口这个盈利点彻底没有了,淮安大运河广场、黄河广场等等这些广场也不允许摆摊了,要是为糖画专门租一间门面房,那也是十分亏本的事,所以这时候很多淮安糖画人都选择了转行,糖画行业陷入 " 寒冬 "。 " 但是也坚持下来了。" 戴武林现在回忆起那时候,还是觉得有点苦的。
糖画生意不好了,空闲时间也就变多了,所以戴武林就开始花大量时间思考去思考糖画该如何创新。" 画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平面糖画过于平常和单调,一直是走线条不精致,所以我想让糖画站起来,做成更饱满更立体的糖画。平面糖画讲究一气呵成,立体糖画跟盖房子一个道理,需要先把各个细节、零部件都做好,然后再粘结上去。" 戴武林介绍," 立体糖画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完全凭手感掌握每个部位的尺寸。" 立体糖画突破了糖画工艺平面作画的传统,凭借糖画艺术,戴武林获得了很多荣誉,不仅在各种比赛上凭借糖画作品获奖,还被淮安好几所学校特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辅导老师。
重视传承,让糖画 " 走出去,留得住 "
在戴武林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他希望立体糖画可以像雕塑作品一样被人们和市场接受。" 如果立体糖画能够发展起来,市场愿意接受,那么愿意来学糖画和买糖画的人就会变多。" 让戴武林更为自豪的地方是,他研究出了一个配方,可以使糖画不化,让糖画成为可以裱起来的艺术品。淮安美术馆里的糖画作品过了好几年还很完整,戴武林说,这样的技术改进就可以让糖画艺术发展空间更大。
2008 年,戴武林被邀请参加 "2018 美国首届中国非遗文化全球行 " 文化展示活动。他将淮安糖画带到了美国纽约,面向全世界的游客进行展示。" 当时在国外做糖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那么多人会喜欢糖画。" 戴武林回忆说," 因为看我做糖画的人太多,造成了展示厅的拥挤,所以主办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我换一个地方,我来来回回换了好几个地方。"
糖画是看人流量和天气来吃饭的,讲究的是现买现做,所以天气不好或者人流量少的时间段戴师傅都不会出摊做糖画,有时候挣的钱还没旁边卖玩具的多。戴师傅一边说一边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再用一根竹签把糖画粘合提拿起来,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即成。
这些年,淮安很多组织都邀请过戴师傅参加 " 非遗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但是在他看来,这些活动只能起到暂时性的作用,真正应该去重视传承人培养体系。
为了将糖画的技艺传承下去,戴武林已经把糖画技艺编制成校本课程,同时也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拍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清江浦糖画技艺。
戴武林认为,传承就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传承的人多了,淮安糖画便多一份传下去的希望。
通讯员 李淑玲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子璇
(通讯员供图 校对 许元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