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1-24
传承千年的斫琴手艺,这个90后苏州小伙坚持了十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古琴制作也叫 " 斫琴 ",这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老手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苏州常熟有个 90 后小伙顾俣帆,从小就爱和传统文化打交道,已经坚守这门老手艺十年。身为斫琴师,既要像木匠那样会刨锯,又要跟油漆工一样会刷漆,平时还要不断地买书看书,但十年来,顾俣帆却乐此不疲。

△顾俣帆在弹古琴

斫琴之路的缘起,从销售化身手艺人

走进顾俣帆设在家里的工作室,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墙上挂满了各种样式的古琴,老木头窗户,斑驳的木门、桌椅,各种字画 …… 透过每一样东西,都能看出顾俣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工作室墙上挂着各式古琴 徐晓安 / 摄

" 外婆喜欢写写画画,爷爷喜欢看书、弄盆景,而我自小就爱跟老人家打交道。" 得益于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顾俣帆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儿时就学会了二胡、笛子、篆刻、书法,后来又迷上了古玩收藏。如今他的很多收藏,基本都是学生时代得来的。

2013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顾俣帆接触到了古琴,便被它深深吸引。" 在此之前,我就是个电梯销售,学的是工商行政管理,家人希望我有个体面又稳定的工作,并不支持我做琴,认为这只是日常生活解闷用的。" 为此,顾俣帆还和家人大吵一架。

△顾俣帆在刷漆

但顾俣帆还是选择靠着三年从事销售工作的积蓄,买木料、买刨子、买书籍 …… 敢想敢做,带着热情和冲劲踏上斫琴之路。不过,古琴没有统一的尺寸、比例标准,又没有师傅带领,顾俣帆只好一边查阅书籍,一边四处奔波请教。" 还有地方政府的扶持、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我全心开展古琴文化的研究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百道制作工序,磨炼技巧也考验身体

顾俣帆的制琴工具,仅刨子就有 30 多种,凿子 70 余把,还有各种大小的锉刀、砂纸。古法斫琴,不仅工序复杂,制作周期漫长,还考验着斫琴师的审美、古琴弹奏的功底。" 面板上所有的线条、弧度,都得靠刨子、铲子、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来。" 顾俣帆说,比例稍有失调,会影响音色等多方面。" 之后还有挖槽腹、合琴、裹布、刮灰、定徽、点螺、髹漆等上百道工序,花一年多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斫琴工具

其中,髹漆作为古法斫琴中的重要一环,使用的天然生漆是世界公认的 " 涂料之王 "。古琴能够历经千年不腐不朽,正是依赖其特殊的构造和漆胎工艺。" 生漆必须要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才能干燥,同时又是极易让人过敏的涂料,有的人接触后,严重的要生疮溃烂。刮一遍漆,等一个月风干,这个苦要反复吃。"

△挖槽腹

制作古琴说难不难,会木工活的都能做,但是要做好,每一步都有学问。同时,好木料可遇不可求,每一刀下去都得慎之又慎。" 古法制作的古琴音质独一无二,使用寿命也更长,这也是坚持的意义。" 顾俣帆说。

" 先把传承做好,再去谈创新 "

" 古琴很有讲究,长度讲究三尺六寸五,代表的是一年 365 天;面板上的 13 个徽位,寓意是一年有 12 个月加一个每四年农历出现的闰月。" 只要谈及古琴,顾俣帆便滔滔不绝,背后的历史、文化、来历都能一一道出。" 不仅如此,你看古琴的形态,面是圆的,底是平的,代表天圆地方。还有琴额、琴肩、琴腰 …… 都是有很多寓意在里面的。"

△外形雕刻

斫琴之路漫漫,因此,要想学好这门手艺,得学好背后的古琴文化。为了提高斫琴技艺,十年来,顾俣帆不断买书 " 充电 ",从各类古籍中汲取灵感。" 也有人来跟我学,但是做了一两个月就‘跑’了,因为难以坚持。" 顾俣帆自嘲道,斫琴并没有想象的那种体面,需要跟木匠一样去刨锯,又要跟油漆工一样蓬头垢面地反复刷漆,更要不断读书," 没办法,老手艺就是这样。" 他说。

别名琴川的常熟,被称为 " 中国古琴之乡 ",因虞山琴派名扬海内外。不过,如今在常熟,学习弹琴的人虽多,但能沿用古法技艺制作古琴的人却屈指可数。顾俣帆坦言,据他了解,如今能坚持研究古琴文化并传承斫琴这门手艺的,包括他在内,常熟只有三个人。"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好好研究古琴,将它断档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复原,这个做好了,才能去谈下一代的传承创新。" 顾俣帆说。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晓安

(受访者供图 校对 许元华)

相关标签

过敏 90后 苏州 书籍 书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