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晚报报道,最近几天,清华北大两所名校学生的争抢让 " 鹅腿阿姨 " 迅速火出圈," 清华北大 鹅腿阿姨之争 " 词条甚至登上微博热搜。
" 我以为他们在搞学术,结果是在抢鹅腿?" 还真的是这样。据报道," 鹅腿阿姨 " 最早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周边卖烤鹅腿,每天晚上九点多出摊,已经卖了近两年。这意味着," 鹅腿阿姨 " 被清华学生 " 抢走 " 的事实,让北大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都感觉到了失落。
可就算是在清华,想吃上鹅腿也十分不易。晚上,清华大学东北门外排起长队,买不到鹅腿的大有人在。一名清华学生表示," 听说每个群里每天只接受 20 个人预定,光我知道的清华就有 9 个群了。"
这哪里是鹅腿,分明是 " 紧俏物资 ";这哪里是 " 鹅腿阿姨 ",分明是女版 " 及时雨 "。
生意能火成这样,并不偶然。鹅腿都是 " 鹅腿阿姨 " 亲手冲洗、切配、腌制和烤制的。每天早上 6 点多就起床开始收拾,一直忙到晚上天黑,两只手都被冷水泡得指关节肿大。如此辛苦打拼的劳动者,配得上一份好的 " 收成 "。另一方面,这些名校学子对一个流动摊贩的追捧,也表现出 " 象牙塔尖 " 里的人对于人间烟火的热爱,这是让人颇为感动的地方。无论是吃上还是吃不上,对于这份食物的感情,对于这个集体追鹅腿场景的感念,总是特别而深刻的。几乎每一个大学周边,总有一个美食铺子让学子乐此不疲。
但可以想见,在庞大的用户群体面前,个体作坊式生产模式有些力不从心。即使 " 鹅腿阿姨 " 打算在几个学校轮着卖,也无法消解很多大学生的 " 鹅腿饥渴 "。说白了," 鹅腿阿姨 " 只有一位。
扩大生产规模?打响 " 鹅腿阿姨 " 金字招牌?引入更多 " 鹅腿 " 摊位?这些思索自可深入。
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言,同学们这么舍不得 " 鹅腿阿姨 ",主要是因为学校周边能选择的夜宵种类太少。
其实何止于种类太少,能以良心和美味抓住食客胃的,恐也不多。当一些大学生宁可订外卖也很少吃学校食堂的饭菜时,人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读懂一种无奈。尤其是,在 " 鼠头鸭脖 " 事件之后,高校又有 " 食堂针头 " 事件出来,更给人心添堵。
小摊小贩一无连锁级规模,二无高科技,并不比规上食品机构更有力量,但何以一些摊贩硬是以指关节肿大的双手,为粉丝们带来一份暖意、一份向往?无他,他们是在用心做事,在用朴素的语言完成人心的连接,因而是可靠的——这份可靠,写在了那些在寒风中等待 " 鹅腿阿姨 " 的学生的脸上。
现代快报评论员 贰拾柒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