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从这里出发经略河西,丝绸古道与唐蕃古道在这里交会,史上第一座黄河铁桥在这里飞架南北,第一桶国产 " 争气油 " 在这里面世," 心灵读本 "《读者》从这里走向世界 ……
素有金城美誉的甘肃省会兰州,有着 2200 多年建城史、600 多年采煤史、150 多年近代工业史、近 70 年石油化工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 " 一带一路 " 的重要节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兰州面临减速之忧、转型之痛、城市病之苦、高质量发展之艰,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连续下降,全国城市排名持续下滑。从上到下,社会各界渴盼金城重振辉煌、重塑动能、重构格局。
近年来,甘肃把 " 强省会 " 作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 " 四强 " 行动之一,举全省之力,攻坚克难,滚石上山。
万里长风起云端,头雁奋飞群雁随。在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上,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说,甘肃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推动强省会行动落地见效,努力以头雁带动、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重振辉煌:攻坚战更是保卫战
一条 S 形 " 长虹 ",以曼妙之姿横卧黄河之上。11 月 8 日,随着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甘肃 " 强省会 " 配套重点交通项目迈出坚实一步。这座目前国内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 S 形曲线斜拉索桥,是自 1909 年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建成以来,兰州中心城区的第 28 座跨黄河大桥。
高山仰止,大河前横。走进兰州,仿佛漫步西北工业博物馆。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制造局和兰州机器织呢局就在兰州落成。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作为国家重点开展工业建设的 8 大城市之一,迅速崛起。1980 年,兰州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 26 位,高于部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
然而,近些年来,兰州排名不断回落,到 2022 年,兰州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跌至第 97 位,经济首位度也从 5 年前的 35%,跌落到 2022 年的 29.8%,首次跌破 30%。
全省强,省会必须强;全省兴,省会要先兴。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定,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 " 四强 " 行动。其中,强省会就是要把发展壮大兰州市和兰州新区作为加快全省发展的战略抓手,不断增强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2023 年 7 月,甘肃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很快,省政府常务会专门放到兰州市召开,研究推进强省会行动和支持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以强大合力支持兰州发展。
" 强省会 " 不是甘肃独有,对甘肃却有特殊意义。
近两年,山东、河北、福建、山西、湖南、贵州聚焦提升省会经济首位度,先后出台 " 强省会 " 战略,推动区域经济扩增量、提质量。对于甘肃来说," 强省会 " 不仅是扩增量、提质量,更需稳存量、消变量。
从全国看,太原、贵阳等省会的经济首位度虽然低于兰州,但这些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全国排名呈上升态势,其他经济强省更是形成双城并进的 " 双子星 " 模式和群星璀璨的 " 满天星 " 景象。而甘肃一城独大,2022 年全省经济排名第 2 至 5 位的庆阳、酒泉、天水、武威经济总和才相当于兰州市。如果兰州 " 长不大 ",甘肃也 " 跑不快 "。
如今的兰州,正肩负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征程上打头阵、当主攻、做先锋的历史使命。要扛好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在工作中做到想清楚、弄明白、干到底。
" 如何把握兰州历史方位?如何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何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如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
今年 8 月,新任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在全市领导干部强省会行动专题研讨班上,发出 " 兰州九问 ",掀起干部大讨论。
兰州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毛璐说," 兰州九问 " 道出了干部群众的心中之痛、心中之惑、心中之愿,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还有人说,甘肃的 " 强省会 " 是攻坚战更是保卫战,必须滚石上山。
强省会,首要任务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前,一场以加快项目引进、项目推进的项目 " 双进 " 大会战正在兰州如火如荼开展。
全市选派 160 名领导干部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 10 个重点城市驻点招商。兰州高新区组建了 5 个招商小组,轮番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区开展招商 30 多次,目前已有近 20 个意向性项目落户。
强省会,更需要强作风、强干劲、强信心。多位干部、学者表示,加快兰州发展需要千方百计,更需要千锤百炼,下大力气解决好干部队伍思想不解放、闯劲不足的问题,以思想大洗礼、作风大转变、环境大优化,带动经营主体预期大增强、社会各界信心大提升。
甘肃省省长任振鹤说,强省会行动,需要自信自强、突围突破。既需要扬优势、提能级,也需要强信心、聚合力,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的勇气、跳起摸高的志气,奏响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干部群众同心奋力的 " 交响乐 "。
重塑动能:" 一热一冷 " 看潜力
今年暑期," 初游黄河 "" 初游兰州 " 火爆出圈,中山桥等景点人山人海。前三季度,兰州游客接待量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402%,其中初次到访兰州的游客占 93.43%。一位手抓羊肉餐厅老板说,十年前刚开业时他每天卖掉 5 只羊,今年生意火爆时一天能卖掉接近 100 只。
距离黄河铁桥约 5 公里处,曾是西北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兰州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却冷冷清清。1986 年落成后,东部市场一度成为西北最大的百货商品集散地之一,但随着电商兴起,东部市场归于平静。
这 " 一热一冷 ",是兰州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写照:老产业动力相对弱化,新产业动能尚未挑起大梁。兰州在机遇叠加的同时,须直面转型之痛。
过去十年,兰州二产占比从 47.2% 下降到 34.42%,其中制造业占比从 28.68% 下降到 18.45%。今年前三季度,兰州一产、二产增加值之和仅相当于三产的一半,其中 14 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同比下降 10.4%。
重点企业一检修,兰州经济就 " 感冒 "。由于石化、烟草占据工业的 " 半壁江山 ",民间称兰州经济为 " 油烟经济 "。
张晓强说,唯有从改革、开放、创新三个方面重塑动力系统,加快构建富有兰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省会才有稳固支撑。
强省会,首先是强工业。目前,兰州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 三篇文章 ",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 "3+2" 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 6 个千亿元级和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一批百亿元级的 "6+X"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近几年,兰州石油化工产业千方百计延链补链。不久前,兰州石化乙烯改造项目预可研报告顺利通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初审,百万吨乙烯项目迈出重要步伐。
在兰州新区,德福年产 20 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广东宏宇年产 20 万吨负极材料等行业领军企业项目建成投产,电解液、隔膜等配套产业也在积极推进,一条千亿元级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有望贯通。
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中建三局甘肃分公司广大职工日夜奋战,中国移动在甘肃省内最大的数据中心项目交付。作为甘肃新基建重点工程,该项目将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非实时算力需求。
强省会,更须强科技。兰州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 " 一院三所 " 为代表的 1200 多家科研机构,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 34 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驻甘央企,还拥有西北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是兰州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兰州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 4.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公司,在这里孵化、成长。园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9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4.98 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2.5%。
甘肃省科技厅介绍,甘肃省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累计向建设主体支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超过 1100 项,许多项目都在兰州和兰州新区落地,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加强。
重构格局:让 " 一字长蛇 " 变 " 凤凰展翅 "
兰州是有名的牛肉面之城,狭长的兰州主城区也像是牛肉面馆里抻开的一根长面。
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形成就了古代 " 金城 " 锁钥的战略地位。近些年来,当许多大城市在 " 摊大饼 " 时,兰州也顺着河谷不断 " 抻长面 ",形成了东西长 40 多公里、最窄处仅两公里的 " 一字长蛇阵 "。
兰州是第一个国家批准城市规划的城市,在新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经过数十年的 " 抻长面 ",兰州遭遇还未长高就已碰到天花板的瓶颈,患上了人口过密、空间拥挤、城市更新缓慢的城市病。
按照第一版城市规划,兰州人口规模保持在 80 万左右为宜。" 七普 " 时,兰州人口已达 435.94 万,比十年前净增 74.3 万,城关区部分地段人口密度高于香港。
" 抻长面 " 抻不出现代化大都市,唯有拓展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城市才能 " 拔节生长 "。
令人欣慰的是,兰州正打破 " 一字长蛇阵 "," 一体两翼 " 的大兰州格局初具雏形。
在位于兰州主城区北部约 70 公里的秦王川,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2012 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全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双明媚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引进产业项目 1080 个,总投资 5280 多亿元,常住人口 50 多万人,规划建设范围达 1744 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到 2027 年,这里将崛起成为一个新兴的千亿元产值、百万人口的新都市。
在位于兰州东南部的榆中县,兰州高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正在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兰州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新的西部创新平台、甘肃新增长极、兰州城市副中心。
兰州发展架势拉开,昔日的 " 一根面 " 正蝶变成振翅而飞的 " 金凤凰 "。
兰州市市长刘建勋说,随着兰北现代城、兰州科学城、生态创新城等规划出台,相配套的轨道交通 3、4、7 号线纳入新一轮线网规划,大兰州格局的综合交通路网四梁八柱正在成形。
强省会的目的,不仅是要做大一座城,更要带强一个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受访专家表示,这就需要兰州与省内外相邻兄弟市州携手共建资源互补、产业互动、设施互通、发展互促的共赢格局。
2018 年 3 月,国家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市红古区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加大互联互通力度,连接湟水河两岸的川海大桥的开通,使原本 40 分钟的车程缩短至 7 分钟左右,一体化发展更为密切。
强省会,更需要兰州抓住用好 " 一带一路 " 这个最大机遇,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纵深。
在兰州国际陆港、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的货物装卸区,汽车、木材等货物整装待发,兰州发往中亚、欧洲、南亚、东南亚等方向的 " 钢铁驼队 " 常态化运行。兰州正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窗口、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明代诗人王祎的《兰州》一诗,形象刻画了兰州的特殊区位,更有一种壮阔与豪迈在其中。如今的兰州,已重整行装再出发。
来源丨新华每日电讯
一审丨马丽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