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顾潇)源自对古建筑的热爱,扬州 80 后冯韬潜心研究古建筑微缩模型,巧手雕琢,最近正将何园、个园等著名园林的古建筑以 1:30 的比例重新创作,让建筑之美在微缩世界熠熠生辉。
△冯韬制作的何园桴海轩微缩模型
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四周都是通透的花窗,带回廊,柱廊上还悬有木刻对联 "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 ",这就是 " 晚清第一园 " 何园的桴海轩,也被称为船厅。此 " 厅 " 非真的厅,而是按 1:30 比例复刻的古建筑微缩模型。大到建筑结构,小到花窗雕花、牌匾题字字体,模型每一处细节都高度还原了真实场景。而个园的鹤亭微缩模型也正在制作当中,这些模型都是出自扬州 80 后——冯韬之手。
△冯韬制作的何园桴海轩微缩模型
冯韬的工作室在扬州古城仁丰里,说起制作古建筑微缩模型,冯韬也是 " 半路出家 "。冯韬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家计算机培训中心的一名老师。后来培训中心搬到南京,冯韬不愿离开扬州,便辞了职。在设计师妻子的劝说下,他选择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冯韬告诉记者,从事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这要归功于 " 样式雷 "。
△冯韬在制作古建筑微缩模型
2008 年,新婚的冯韬和妻子去北京旅游,在故宫,他第一次看到了 " 样式雷 " 的烫样。烫样的每个部分都可以拆开,建筑的梁架结构、内檐彩画式样,甚至是具体的尺寸都被标记明确。这些清代能工巧匠的 " 手作 " 深深地震撼了冯韬。
冯韬选择从头开始,自学微雕模型设计。2012 年,他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件古建筑微缩模型,那是一套滕王阁连带周边景观的微缩模型。首先,手绘好场景图后,输入电脑中制好效果图,然后使用激光机将一些基本的部件雕刻出来,而那些人物、假山、塔刹等就需要进行专门的手工雕刻。为了将所有部件严丝合缝地拼接上,必须进行精细的打磨工作,其后才能进行粘接、组装,最后进行场景模型的上色。
当作品上好最后一道颜色,宛若真迹般呈现在眼前时,冯韬彻底痴迷上微缩模型制作。此后,冯韬陆续制作了崔志远纪念馆、应县木塔释迦塔、" 盐运图 " 微缩模型等数十个古建筑微缩模型。
△冯韬制作的木艺文创作品
冯韬告诉记者,古建筑微缩模型的制作一般分为 7 道工序:图、型、雕、磨、粘、组、扎。每个步骤都必须全神贯注,铢量寸度,斗榫合缝,一气呵成,稍一失误便会功亏一篑。这就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双稳定的手,更要有颗安静的心,这是一次技与艺的考验,更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
" 扬州是一个具有 2500 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 冯韬说,扬州历史源远流长,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先祖留给我们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微雕模型的形式,将古建筑的风采表达出来,让扬州故事从书本上走到眼前来。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