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3-11-30
【网观西安】看“博物馆之城”如何炼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下," 博物馆热 " 在全国风靡,人们 " 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这一时期,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成为全国 " 顶流 ",节假日门票更是 " 一票难求 "。

博物馆旅游的爆火,与年轻人追捧和寒暑假研学热不无关系。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全国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背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集中释放。

01

博物馆,城市文化实力担当

有人说," 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

放眼世界,无论是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或是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都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它们不仅见证城市生长发展,而且成为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力量。

具体一点看,博物馆之于城市,还在于以下两点。

增强城市文化的" 认同感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文化标签,而城市博物馆中丰富多样的藏品、别具一格的展陈,都在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底蕴和故事,让公众获得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同时,加速对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

比如,巴黎的卢浮宫,作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无数珍贵的艺术品,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和文化领域。正因如此,也成就了巴黎世界艺术之都的美誉。

再如,埃及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当地政府就将其视为埃及文化的永恒象征,以此来全方位展示埃及文明的进步、演变和发展。

激发城市崛起的" 力量感 "。于城市而言,博物馆像是一座 " 精神宝塔 ",它作为城市对外输出的重要文化符号,其文博藏品的标志印证其唯一性,给城市整体带来活力与竞争力,此外,还被城市赋予文化自信的样板,在顶层设计中被特别对待,从而让城市未来发展积蓄出更多 " 力量感 "。

比如,今年 8 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让四川广汉这座魅力小城成为文旅 " 黑马 "。今年 " 双节 " 假期,仅三星堆博物馆就接待 15.34 万人次,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525.75%,这无疑让广汉的文旅产业强势崛起。

再如,河南把推进洛阳 " 东方博物馆之都 " 建设作为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的重要内容。陕西宝鸡则围绕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博物馆之城。

当下," 博物馆之城 " 建设在全国大有遍地开花之势。需要明确的是,想要成为 " 博物馆之城 ",不仅在于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博物馆的绝对数量,而且要看博物馆的特色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有机互动。

简单来说,就是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什么定位?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怎样的作用?而这些的根本,则来自一座城市博物馆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博物馆策展能力、文创产品开发能力等。如此,才能以优越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02

西安," 博物馆之城 " 领先者

西安,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称为 " 天然历史博物馆 "。

数据显示,当前西安有各级各类博物馆 159 座,其中,国有博物馆 38 座,行业博物馆 51 座,非国有博物馆 70 座,三级以上博物馆 17 座,平均每 8.28 万人便拥有一座博物馆,每年参观超过 3000 万人次。

前不久,《2022 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西安入选综合影响力前 100 名榜单的博物馆有 6 座。分别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

▲临潼区委网信办

与此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入选媒体传播力十强榜单,位列第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入选文化服务力十强榜单,位列第八。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位列第九。

这足以证明:西安的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不仅做到了以数量取胜,更在质量上不遑多让。

那么,西安凭什么做到这些?

首先,天然优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古丝绸之路起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59 座博物馆涵盖了历史综合、红色革命、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科学普及、非遗中医等 40 余个类型,其中不乏超有料的特色博物馆。

例如,陕历博作为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文物数量不仅多,精品程度也是一骑绝尘,其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是享誉全球。碑林博物馆名碑如林,堪称石碑界的 " 凡尔赛文学 "。

其次,足够重视。资料显示,早在 2009 年西安就提出了建设 " 博物馆之城 " 的构想。之后一年,该项工作得以正式启动。2017 年,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打造 " 博物馆之城 ",使其上升为西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此后至今,《西安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总体方案》《西安市 " 十四五 " 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上层牵头,政策护佑,西安的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得以有序铺陈,实现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最后,亮点频现。如今,西安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围绕 " 精 "" 惠 "" 智 "" 融 "" 特 " 做文章,馆城融合更加紧密,文创产业大力发展,产品供给丰富多样,对外交流更为广泛,文化传播力不断提升。

比如,数字化服务 " 新旧 " 碰撞。西安多个博物馆利用 MR 混合现实技术,让彩绘胡人俑、少女俑等文物,以及小雁塔、长安 108 坊等情境得以在 3D 空间 " 复活 ",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

比如,对外文化交流 " 提升 " 影响力。坐落在西安大唐西市文化景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目前与丝路沿线 18 个国家的 24 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搭建了平台。

再如,博物馆 " 大学 " 成绩显著。陕西考古博物馆形成的科技考古中心、图书资料中心,让博物馆和考古学有机结合;西安博物院采用沉浸式、体验式的观展模式和公众教育途径,让更多人得以感知历史、触摸历史。

03

" 博物馆之城 " 的融合共生

众所周知," 博物馆之城 " 花落谁家尚不清晰,西安在 " 博物馆之城 " 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尚有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展陈方式相对传统、数字化应用尚不高效、馆城深度融合仍需努力等。

这不禁让人思考:" 博物馆之城 " 的终极未来场景会是怎样?又该如何成为激发城市内核生长?

▲陕西考古博物馆

当前," 博物馆之城 " 的进阶之路,正是文博力量持续释放的缩影,正是城市文明品位和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更是人城 " 双向奔赴 " 的智慧所在。为此,笔者对西安的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扩展思路,打造博物馆型城市。在西安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 " 活态博物馆 " 进行开发建设,使西安成为一个 " 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 "。

例如:罗马城就是一座充满叙事性的 " 城市历史博物馆 "。城市管理者有意识地将罗马塑造为一个展示城市文化的空间场所,罗马城市中的街道、纪念物、广场被有意地营造为一种可被参观的文化景观,使罗马整个城市具有一种 " 博物馆属性 "。

西安与罗马同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做法我们大可效仿一二。

其二。边界延伸,让博物馆文化再" 出圈 "。当代年轻人尤以喜好多元文化著称,为此在 " 博物馆之城 " 的建设当中也需考虑年轻人口味,让博物馆的类别更加 " 亲民 "。

在成都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型博物馆,深受年轻人喜爱。有豆瓣文化、川菜、鞋文化、养生技艺博物馆,还有水井坊博物馆,在这里游客还可以喝到 27 年陈酿的老酒。

其三,数字化赋能,提升展陈设计和场景感受。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提升应注重多维度的场景式塑造。同时要学会用科技手段讲述文博故事,通过生动的主题描绘、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以及深层次的交互体验,给予参观者代入式的参观体验。

例如,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的 "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 等,都是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实现 " 破屏 " 融合传播。

▲ "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 展厅空间 图源: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

其四,城市文博学院,为博物馆培养优质人才。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需要复合型更强的博物馆人才。城市或可支持与博物馆相关的、与考古或遗产保护相关的文博学院,积极培育高素质博物馆人才,从而用其更加专业的素质进行 " 博物馆之城 " 的具象实施。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标签

博物馆 陕西 软实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