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11-30
传统诗人群体里的侠义精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博览群书》2023 年 11 月号,月刊

在中国文学史上," 侠 " 的形象是一种持续性的存在,并借由传奇、小说、诗文等文体传承着侠风与侠气。最新一期的《博览群书》本期关注于传统诗人群体与侠义精神之间的关联。

文章认为,古代多将事功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文学创作是退而求其次而为之。因追求事功,侠义主题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定位与企盼,由此出现了 " 咏侠诗 " 这一诗歌母题。" 咏侠诗 " 是将士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专门题材,文人任侠传统与边塞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都为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王文化土壤和积极的现实动因。

系列文章分从曹植、陶渊明、贺铸三位诗人的咏侠诗作入手。

曹植所处的年代,虽然有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之说,但实现治国安邦的大志才是第一要义。曹植正是一个向往建功立业的侠者,和一个对理想充满希望的歌者。早期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的少年侠者形象,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悲壮感,也不乏少年意气的激情勃发。此时的曹植在戎马生涯中,不仅文采还是武功,都得到了父亲曹操的认同,认为他是 " 最可定大事者 ",建功立业就当时的曹植而言并不遥远。然而,曹植在嫡位之争中落败,理想也随之远去。《七哀》诗中,曹植以弃妇、思妇自比,对建功立业的理想仍然怀抱期待;到了写《赠白马王彪》一诗时,曹植已然处于人生的最低谷,自己远离中心客居在外不说,侠士理想也随之遥不可及,诗中对逝者的怀念、对同胞的安慰、对立间者的愤恨,对亲情与权力冲突中的绝望交织于一体,共同编织了一曲侠者的悲歌。总而言之,侠士精神贯穿了曹植的一生,只是在不同环境下会有显晦的不同。

至于陶渊明,读者通常将其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隐居 " 以及 " 田园 " 结合在一起,是带月荷锄、悠然南山的存在。然而在 " 一箫一剑平生意 " 的清代诗人龚自珍看来,陶渊明自有 " 侠骨 ":"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在陶渊明 " 儒道 " 为主体思想性格中,发现了一个不那么显眼却不容忽视的 " 侠 " 的成分。文章考据了陶渊明《咏荆轲》一诗,认为该诗以《史记 · 刺客列传》为蓝本并参照《燕丹子》等书,对荆轲故事进行了有意的取舍和增饰,使得荆轲的形象更近乎 " 侠 "。主要表现在:" 志在报强赢 " 一句,突出了荆轲刺秦王的的正义性;" 君子死知己 ",突出了荆轲轻生死重然诺的侠义精神;" 提剑出燕京 " 突出了荆轲光明磊落的侠客气概。总之,在陶渊明笔下,荆轲已不仅仅是一个 " 刺客 ",而是完全具备了 " 侠客 " 的心志与风神。

当然,陶渊明的侠骨并不只是表现在《咏荆轲》这一首诗中,他在《拟古》诗中直接写出了他自己早年出游任侠的一段壮举。

贺铸为北宋中后期著名文人,他诗词兼擅,有 " 贺梅子 " 的雅称。实则其为武将之后,性格豪爽强悍,自带 " 少年侠气 ",行侠仗义贯注了他的一生。贺铸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侠义品性,既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精髓,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侠义精神经过宋代儒学的改造后,增添了 " 慷慨任气 "" 率性而为 "" 忧国忧民 " 等新的内涵。文章写道,贺铸自我身世沉浮多舛,然对家国世事的深切关怀,使得他常常付诸于行侠的实践行动,践行着侠的道德追求,这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