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墩接 " 的扬州古城
□ 金沙人
近日,央视与国家住建部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以 "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 为主题,生动展现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反映在城乡建设新征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的新活力,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好就好在创意新颖别致,以文脉为主线,打捞历史现场,提炼保护精髓,展示传承魅力;好在选材精致典雅,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市井生活等画面选取,无不显示制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独特的发现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以 30 分钟的时长为观众理出一根古城保护利用的主线,难能可贵;好在呈现美轮美奂,风景画的徐徐展开,受访人的娓娓道来,解说词的画龙点睛,要么以叙事交代背景,要么以故事说出道理,要么以诗作抒发情感,精良制作巧妙融为一体,给观众温馨的代入感和美妙体验感。
得知扬州在《文脉春秋》中有一席之地,自然翘首以待。片中画面场景就在我们身边,流淌的运河、秀美的蜀冈、秀气的何园、精致的早茶、俊俏的船娘、热闹的古街,等等,看了是那么的亲切。片中人物有熟识多年的老友,评话大师杨明坤的扬州早茶说得绘声绘色,文物专家顾风的隋炀帝功过分析发人深省,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的大运河功能作用点评颇具学术范,当然还有若干不熟悉的受访人,其不俗的谈吐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扬州人骨子里的文雅。
扬州古域浓缩了 25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精华,藏匿着兴衰沉浮的发展密码,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存哲理,体现着敬畏历史的虔诚态度,展示着传承文脉的不懈追求。这是一张永远金光闪闪的城市名片,名人、名园、名街、名树、名诗、名篇,为你还原一个繁华富庶的诗画扬州。这是一份永远难以忘怀的精神记忆,老街巷、老字号、老味道、老物件、老邻居,为你还原一个充满温馨的生活扬州。这是一幅永远难以割舍的文化地图,吴城邗,沟通江淮,建城之功,泽被后世;文选楼里诞生的中国第一部雅文学大成,闪耀历史文化光芒;平山堂的风流宛在使其貌不扬的丘陵,变成了万众景仰的文化之地;梅花岭史可法的忠肝义胆,永远激励我们精忠报国;标新立异、领风气之先的 " 扬州八怪 ",一代文宗、三朝元老的阮元,写出《背影》《荷塘月色》的现代作家朱自清,喊出 " 扬州人不是豆腐 " 的学术泰斗任中敏,等等,为你还原一个底蕴深厚的人文扬州。
扬州古城何以魅力依旧,光彩照人?纪录片中的一个细节也许能为我们打开思路。古建筑修复现场,工人们正在为屋顶垫上防水材料,再在上面复原铺设小青瓦,这样,既保持了黛墙青瓦的原有风貌,又根治了年久失修的漏雨痼疾。对江南潮湿带来的木柱腐烂问题,他们从古代匠人的智慧中找到了方法,那就是墩接。所谓的墩接,确实是一个务实能用好的创意。古建修复工程师说,我们把糟朽的部分去除,替换新的同材质木料,保证这个柱子的稳定性。经过墩接的柱子,新旧衔接一目了然,直观感受浑然一体,尽力减少人工干预,修旧如旧保留原貌,古建生命得以新生。
墩接又何止在古建修复中,整个扬州古城何尝又不是用墩接的理念思维在进行原真性的保护!
瘦西湖这座湖上园林,中国最美的桥五亭桥,南秀北雄集为一身,是解读扬州文化最好的样本。船娘时而吟诵古诗词,时而哼唱扬州小调,游人泛舟湖上,品茗赏景,感受文化,美不胜收。无论是岸上的移步换景,还是湖上的情景交融,瘦西湖都是游客青睐的首选之地。白天惬意的游览激发了他们对夜游的向往。扬州人不是简单地用灯光秀敷衍,而是将所有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以耳熟能详的唐诗为主题,把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剧、民歌、木偶等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其中,全息投影技术完美发挥,为游客献上精美的听觉视觉盛宴,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文化创意策划的成功作品," 二分明月忆扬州 " 成为全国知名夜游品牌。夜游接续日游,文化融入夜景,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旅游,赏心悦目与寓教于乐双向奔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墩接实践。
东关街的烟火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心仪已久的扬州市井文化。文化向来不是高冷的代名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百姓生活就是最鲜活的文化。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规律,结合时代审美总体趋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时尚墩接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城市有发展,百姓得实惠,游客获美感,各美其美,皆大欢喜。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借鉴古老的墩接智慧,去掉不合时宜、接上社会急需,传承文化瑰宝,赓续文化脉络,这样的实践在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初见成效。仁丰里在保护文化肌理清晰的同时,让沉睡的文物资源醒过来,让沉寂的文化名人活过来,让沉闷的文化旅游火起来,古城筋骨越来越强健,一条 700 米的古街巷成了经久不衰的网红打卡地。皮市街着力应用场景打造,致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修复、文创制作、特色民居、时尚咖啡、精品书院、维扬美食等,使原本凋敝的古街在文化创意的激发下生机勃发。这样的现代与古代墩接是多么的顺其自然,是何等的卓尔不群。
雕版印刷作为世界级非遗,大师们精雕细刻,还在传授技艺,徒弟们一丝不苟,也在虚心学艺。在雕版上一刀一刀地刻字,固然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但更多的是创新求变精神的张扬。印刷技术迭代传承,虽然告别了铅与火,迈入了光与电,但我们仍然丢不掉雕版印刷技艺中蕴含的创新精神,那可是我们的祖先领风气之先的文化精神啊。在农耕文明,文化传播主要靠人工抄写,而雕版印刷靠与众不同的创意突破了批量生产的问题。此举,扩大了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普及。这是印刷业的老祖宗,是那个时代的 " 专精特新 ",是那个时代引以为荣的高科技。尽管数字印刷盛行,但它为我们留下的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弥足珍贵。我们保护的是技艺,传承的是精神,开创的是未来,目的是造福于民。当下扬州的墩接,就是在数实融合的新时代,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既敬畏传统,又不留恋过往,主动扛起工业振兴大旗,在产业发展上继续干在前、走在先,立足与古城遥相辉映的开发区,培育更多的 " 专精特新 " 企业,为后世留下更多的非遗,以创造历史敬畏历史。
百姓生活惬意舒适,扬州早茶不仅是待客之道的最高礼遇,也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一碟烫干丝,一笼杂什点心,一碗阳春面,演绎着幸福生活的千姿百态。扬州园林文化已浸淫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哪怕是在私家庭院,市民也有他们的审美追求,他们总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依墙叠石建山水,见缝插绿美空间,曲径通幽添意境,庭院绿化成一个个秀珍的私家园林,成为富足生活的生动注解,也成为市井生活的展示窗口。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是致富河、幸福河。它见证过群雄争霸的烽火狼烟,见证过沟通南北的盛世繁华,见证过 " 扬一益二 " 的辉煌历史,见证过鉴真东渡的波澜壮阔,见证过唐诗宋词的风流遗韵,见证过 " 扬州八怪 " 的标新立异。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蔚为壮观的大运河博物馆里得到活态呈现,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使其成为扬州传播研究运河文化的高地,这分明也是运河文化在墩接现代文明。别看大运河还是那么静悄流淌,尽管运输功能依旧,但 " 南水北调 " 又让古老的大运河墩接出新使命,一江清水向北送,是扬州人肩负的使命和荣耀,运河文化就是这样历久弥新。
扬州古城的墩接固然不能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但减少人工干预,体现文物原真,传承历史文脉,使得古城古而不老,旧而不破,建筑是那么的古色古香,生活又是那么的活色生香,这得感谢古人留下的墩接技艺。因为墩接,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得以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迭代传承,生生不息。
来源:扬州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