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2-03
“这里的爱情不浪漫,却如黄金般贵重”,阿舍《阿娜河畔》研讨会在京举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中国作协 "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 支持项目《阿娜河畔》,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之后反响热烈,自 9 月出版以来,已经入选至少 17 项图书榜单。近日," 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 " 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

△阿舍长篇新作《阿娜河畔》

阿舍,维吾尔族,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等。作品荣获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

△作家阿舍

《阿娜河畔》是阿舍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中,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边疆,为边疆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他们与原住民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小说多角度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

回到生活、情感和人本身的写作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认为,《阿娜河畔》写了两代人的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在重复以前的套路。" 在那个胜利后的革命时代,爱情虽然没有浪漫的关怀,却有着黄金般的重量,这种重量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带来的。" 他强调," 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评价,《阿娜河畔》是回到生活、情感、人本身的写作。" 这部小说首先是非常厚重的情感之作,是有情的写作。作家对世间的理解饱含着深情爱意,所以读者会在小说中看到陌生人因为在兵团生活而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血缘关系。" 张莉认为,当作者把写作对象当成一个 " 人 " 来平视的时候,小说就有了复杂性和可信度。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称《阿娜河畔》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而情感、婚姻、爱情是进入史诗的角度。"《阿娜河畔》写的是一个成熟的心灵如何面对爱情、承受爱情,以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小说可以让我们发现爱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面向,爱情不仅仅是它本身,更是一面透镜,让我们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承受着怎样的心灵磨难,以及这一切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说,读完小说,有一种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刷过后的宁静感。人物的情感纠葛构成叙事向前推进的唯一动力,情感的戏剧性也为整个文本带来了阅读的魅力。" 徐刚补充道,这种叙事动力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 在我们的想象中,父辈的爱情可能是某种样貌,但真实的历史未必是这样。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对历史做了一个重构,这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魅力来源,这部小说的魅力也恰在于此 "。

△活动现场

地方性的历史书写,为消失者留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 从大的方面写出了兵团的建设,以及兵团人的付出和奉献;小的方面又写出了普通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信念,写出了他们自带亮光的人生跋涉。"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阿娜河畔》聚焦于对人性实事求是的书写," 一个农场,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小到大,再从有到无,经历了一个哲学性的变更,个体在其中的到来和离去、奉献和牺牲,都从侧面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阿娜河畔》不仅有历史的深度、长度、高度,还蕴含交织着人物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

" 兵团所建设、发展的农场,最后消失在了历史洪流当中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认为,《阿娜河畔》以地方性的历史书写为消失者留影," 阿舍以她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不仅在小说中留住了父辈的历史,也留住了在中国的发展中那些消失之物的历史,这是特别重要的。"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表示,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几代人生命中的兵团," 一则是自然条件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二则是兵团发展与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所面临的考验之间的矛盾;三则是个人情感、灵魂所面临的冲突;四则是兵团发展与改革重组之间的矛盾 ",作品完美融合了叙事、议论与抒情," 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女性视角对粗犷的兵团题材做了新的开掘

在共和国历史上,兵团建设是独具光彩的一页,这方面的题材过去偏重于以报告文学或英模事迹的纪实写法呈现,从作家个性化的人生体验中提炼转化来的长篇小说还不多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认为,《阿娜河畔》的行文语态、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恰如其名,处处显露着细切聚焦情感纠葛的女性叙事特质,对粗犷阳刚的兵团题材做了饶有新意的开掘。

作为同样书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作家,作家张者和阿舍有着共同的少年时代,但写作风格上却截然不同," 她是女性,我是男性,她的写作是那么平静自然,像沙漠中温柔的沙粒一样。而我的写作则像狂风 ",张者感慨写兵团的人太少,常常感觉像是在沙漠中独自远行," 希望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和阿舍这样的作家一起组成‘兵团作家群’,为兵团著书立说 "。

" 看完这部作品,我似乎回到了故乡的原点,变回了那个兵团的少年。同时,它又让我的信心、心胸和格局变大了。" 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王凯在新疆学习、生活、工作二十余年。他感慨,读完作品回想起了很多深埋在心底的回忆,有代入和共情之感," 一是热火朝天建设兵团的时代感;二是五湖四海皆兄弟的亲切感;三是大西北特有的颗粒感,粗糙、顽强;第四是无根即扎根,无华即芳华的力量感;五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认同感。"

阿舍感慨,专家们的发言拓宽了小说的内部空间,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她会把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作为自己未来创作的重要参考。" 此时此刻,我的感激之情不胜言表,只愿将大家对我如此盛大的关怀和好意化作一股持久的心力,让未来的写作呈现更加丰富、坚实的质地。"

△合影留念

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文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作协、宁夏人民出版社承办。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主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作会议总结。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北京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吴文学出席会议并致辞。

现代快报 + 记者 陈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校对 胡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