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经营着一家食品厂,黄某担任该厂的会计,两人共同居住生活,日常被同事称为 " 老板 " 和 " 老板娘 "。双方并未登记结婚,却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并共同向薛某借款。后薛某多次催讨二人还款无果,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近日,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虽然两人是 " 假夫妻 ",但要共同承担责任。
薛某与唐某是老乡,且有多年生意往来。某日,因资金周转问题,唐某与黄某共同找到薛某借钱。唐某出具借条后,薛某经过唐某的授意,向黄某转账交付了借款 20 万元,但当时黄某未在借条上签字。后来,薛某催促两人还款,多次催讨无果,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两人共同归还借款。
审理中,唐某拒不到庭,黄某到庭却认为其和唐某当时是恋人关系,现已分手,无需承担共同还款责任。黄某表示,其对该笔借款毫不知情,当日虽陪同唐某去找薛某,但其只是作为唐某工厂的员工陪同老板前去,收款银行卡是听从老板的要求提供,非共同借款人,无需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而薛某认为,唐某和黄某对外宣称夫妻关系,其称黄某为 " 老板娘 ",黄某也从未反对,借款时两人共同前往,该款项也实际支付至黄某名下账户,故未要求黄某一并作为借款人签字。此外,薛某还提供了唐某与黄某共同生活的视频与图片。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唐某与黄某虽未登记结婚,但该笔借款是两人共同前往薛某处提出借款请求,唐某出具借条,黄某实际收取借款。结合本案中三人的微信聊天记录,薛某称黄某为 " 老板娘 ",黄某并不否认。唐某也自认黄某为其妻子,两人共同经营工厂。黄某辩称该款项为入股款,与当日唐某出具借条的行为不符,法院不予采信。
因此,法院依法认为本案所涉借款实际为唐某与黄某共同举债,两被告应对该 20 万元承担共同清偿责任。最终,法院依法判决唐某与黄某对该笔借款及利息承担共同还款责任。黄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法官提醒,依照上述规定,如借款产生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但一方无共同举债意思表示,事后也未追认,借款也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夫妻关系并不意味着 " 夫妻共债 "。本案两被告虽非夫妻关系,但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共同借款,依法应承担共同还款责任。可见,是否承担共同还款责任与当事人是否夫妻关系并无必然关联,法院结合借款产生的背景、借款的过程、款项的交付情况据实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当事人有无共同借贷的意思表示,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晓安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