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重水落岸有冰,江豚乘寒弄晴日。"
千年前,宋人文同在诗中描绘了江豚在冬日暖阳下嬉戏的场景。如今,这样的场景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时不时就能看见。
近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第 24 届大会暨中国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50 周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立 30 周年大会在安徽黄山举行。会上,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为今年江苏省唯一一个加入 CBRN 的自然保护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都已先后加入 CBRN。
江豚种群数量 26 头,保护区内还有鸟类 194 种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豚是当前生活在长江干流的唯一鲸豚类动物,也被称为 " 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关键的指示性物种 "。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镇江市丹徒区和畅洲北汊及向西延伸至焦山北面,保护区范围 57.3 平方公里,横跨镇江丹徒、京口、润州三个区,扬州市广陵区也有一部分。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召根介绍,2002 年,镇江市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成立,总面积 57.3 平方公里;2003 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升级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作为长江干流最下游的豚类就地保护区和江苏省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镇江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优良栖息地和 " 庇护所 ",也是镇江市面积最大、管控要求最严格和最具生态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
怀孕江豚产仔、江豚捕食刀鱼 …… 今年以来,这些江豚 " 名场面 " 登上央视和热搜,江豚已成为镇江的一张生态名片。王召根表示,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 26 头,约占长江干流江苏段长江江豚总数的 21.3%。
△保护区内小天鹅
" 鸟中国宝 " 东方白鹳、白琵鹭、反嘴鹬 …… 不只江豚,保护区也成了很多鸟群的庇护所。经过一年多的生态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共有鸟类 194 种,其中国家珍稀品种就有 35 种。
十年坚守,全民护豚,共享绿色生态
2013 年,王召根来到了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他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想看江豚露头几乎是一种奢望。
近年来,随着国家 " 长江大保护 " 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人看得见。" 去年以来,长江江豚频繁现身于这一带,基本每次去都能看到江豚。"
△保护区焦北滩湿地
王召根和同事们每周都要在保护区里巡护至少两次,每次三个小时起步。除了在江面上航行,他们还要在江滩上进行监测。他说:" 我们会进到焦北滩湿地里监测鸟类,进去几公里再想回来很不容易。有时候我们都把方便面带着,就在里面泡个方便面,一做监测就是一整天。"
除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细心巡护,还有许多市民对江豚很关心,经常自费自愿来到保护区做志愿服务。
王召根表示:" 我们会聘请在某一领域比较专业的市民成为兼职的巡护监测员,在保护区开展巡护、辅助驾驶巡护船、瞭望工作以及鸟类资源监测等工作。"
目前,保护区聘请了第一批 4 名巡护员,其中一位长江退捕渔民和一位江心洲岛居民会帮忙完成巡护工作,一位高校老师帮忙做鸟类资源监测,还有一位江豚的摄影爱好者。
提供应急救护和治疗护理,保护区内建 " 江豚医院 "
现代科技也为江豚保护区助力。目前,保护区内建设了智能监控系统和江豚医院,为江豚的保护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
△保护区 AI 智能识别相机
" 保护区的概念是个大的系统概念。我们要保护江豚,其实是为了守好这里的天上、地下、水中整个生态链。" 王召根说,为了织密这片天地一体的守护网,保护区用上了巡护艇、巡护车、5G 无人机自动巡查机库、AI 智能识别相机等各种高科技,构建起江豚保护的水陆空立体监测体系。
△保护区智能监控系统
这个智能监控系统于今年 11 月投入使用,覆盖了整个保护区的范围。该系统整合了 5G 无人机机库、AI 识别相机,以及水质和环境监测系统,有效提升了监控和管理效率。
△ 5G 无人机自动巡查机库
今年,保护区里还建起了 " 江豚医院 " ——通过在夹江水域设置浮动网箱,配备救护设备设施和应急处置器材药品,为保护区及周边邻近水域长江江豚提供应急救护和治疗护理。这一长江江豚的救护基地可为受伤或搁浅的江豚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虽然刚刚建成,但未来的作用不容小觑。
△保护区长江江豚救护基地
王召根透露,江豚医院的建设有望大幅提升对江豚的救助能力。" 有国家科研人员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搁浅或与母豚走散的江豚能够在医院得到更好照顾。专家将对其进行观察、护理,待康复后再放回长江,为江豚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未来,保护区将在生态修复、科研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共建共管共发展上下功夫。" 我们希望通过生态修复来畅通湿地的内循环和外循环,特别是曾经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地方,提升保护区湿地的整体生态状况。还要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布置水下实时声呐系统,对水下环境和江豚活动情况实现更全面的监测和研究。"
现代快报 + 记者 裴诗语 / 文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