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如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苗族的飞歌、瑶族的叙事歌等等。而声名远播、蜚声中外的当属侗族大歌。当我们在舞台上或在侗寨歌堂欣赏侗歌时,我们对侗歌背后的歌师和歌师的故事全然不知,或者知之甚少。而戴明贤诗体小说《萨昔 · 大地的歌》,填补了我们在这方面认知的空白。
收到戴老师寄来的新作,我认认真真拜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读,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文字、人物故事、民俗风物和精美的插图。读第二遍时,才对这本诗性小说构思的巧妙、表现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本书以歌师百年人生为坐标,以侗族奇风异俗为经纬,用诗化的语言和深切的情感为读者绘制出一幅鲜活的、有温度的侗家生活风情图。展开这幅风情图,我们可以去触摸老歌师背后的那棵大榕树;可以走进歌堂去聆听螃蟹歌、蝉虫歌和老歌师唱的《画眉同我摆家常》;可以来到侗家婚礼的现场,去体验笑和泪、喜歌和悲歌;也可以站在鼓楼下,去感悟侗族古老的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和宗教信仰。
戴明贤先生在 " 题记 " 中说:侗族是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民族,侗歌是侗族的大地之歌、生命之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侗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为了表达侗族的这种雅和俗,《萨昔 · 大地的歌》的语言,雅俗共赏、浑然一体。从表面看,文字徐缓平和,而徐缓平和的文字之下,雅与俗的一张一弛形成足够的张力,在字里行间忽高忽下形成波峰浪谷,很难定义其流淌的韵律是 " 阳春白雪 " 还是 " 下里巴人 "。这种雅俗的对立统一原本就是语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体现出来的。
《萨昔 · 大地的歌》同样具备高度的审美情趣,却毫不矫情,这大概与戴明贤先生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学修为有关。歌词信手拈来,传说娓娓而道,无论对风俗的白描还是由此比兴,毫无矫揉造作,让人在充分领略他笔下侗家生活场景描写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这一方水土的绵绵情意。
著名画家陈石先生为这本书画的一组插图,准确地表达了全书的意蕴和语境,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孙凤岐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