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2-18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新书发布,汇集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成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51 年前,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北大楼西北发现了一座东晋帝陵。这是六朝古都发现的第一座东晋帝陵。墓主人是谁?

12 月 18 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新书发布会暨 "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与四世纪开端 " 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一本新书,汇集半个多世纪来关于一座大墓的考古研究成果,带读者探秘南京大学校园里的 " 帝陵迷踪 "。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新书发布

以考古报告形式,将墓葬出土文物全部公布

10 月 9 日," 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 "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开展。这是东晋帝陵被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展览一开幕,当即引发热议:玻璃杯、玛瑙、水晶珠等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发掘 50 多年后才首次展出?两个多月后,新书发布仪式和研讨会就在展厅里举办,与会专家们现场就能看到展出的文物。

△仪式现场

该书主编、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介绍,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资料发表以来,受到了中外六朝史、考古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在该墓发掘 50 周年、南京大学考古学科成立 50 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联合编著《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把这座墓葬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文物,以考古报告的形式悉数公布。" 哪怕是锈蚀很严重的铁器残片,也全部公布了。这将为魏晋南北朝考古、中国陵寝制度研究提供可信的材料。"

△张学锋

为了更好地呈现文物细节,工作人员还专门拍摄了部分器物的底部、背面。比如,著名的 " 蝉纹金珰 ",其背面图显示了这类器物的安放方法及残留的漆痕。还有一件鸡首壶,其底部留下的痕迹能告诉我们,这件鸡首壶在拉坯的时候,最后成型的壶和底下黏土之间是通过什么方法切断的。" 其切割方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以用来判断它究竟是东晋具体什么时期的器物。" 张学锋说。

△金珰饰件

" 这次考古发现非常重要。但是,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只是发表了一个简报,相当一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及时发布。"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这部考古报告的出版,将对六朝都城、帝陵的考古发挥重要作用。

距《简报》刊出 50 年,新书按考古报告规范撰写

1972 年 4 月,南京大学在防空洞建设中发现东晋帝陵。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组的许可下随即对之进行了发掘。发掘清理工作主要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负责,发掘简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刊于《文物》1973 年第 4 期。

从发掘清理到《简报》的刊出,仅历时一年,因此《简报》未能按考古发掘简报体例的要求绘制器物线图;虽然随《简报》刊出的器物照片较多,但因受当时摄影、排印技术所限,器物的质地、颜色、纹饰及其他细节未能明晰地显示出来。

△东晋陶俑

2017 年,六朝研究所胡阿祥所长提出:应该整理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文物,出版一份详细的考古报告。南京大学博物馆原馆长史梅一下就答应了。然而,墓是 1972 年发掘的,库房搬了好几次家,保管人员更迭了好几个。要把这座大墓出土的文物全找出来很不容易,因为器物分散在不同库房,瓷器在瓷器库、金器在金器库,还有一些残件在标本库。工作人员根据蒋赞初先生的考古简报,把东晋大墓里所有文物找出来,又请了南京市博物馆专家来做修复,然后进行拍照、测量。

" 墓葬发掘至今已 51 年,《简报》刊出至今已 50 年。其间,出土文物历经数次迁移,部分文物,尤其是未经修复的残件混入其他器物组甚至损失的情况在所难免,原始发掘记录已散失。" 张学锋表示,本书可能称不上是正式的考古报告。但是,这次整理,严格按照撰写考古报告的基本规范,对文物进行了重新测量,绘制了器物线图,并请发掘主持人蒋赞初先生口述发掘历史,这一切均旨在为学界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料与信息。

发掘者蒋赞初口述史采访,弥补原始资料缺失

" 特别幸运的是,早在 2018 年,我们便带着当时已经 90 多岁的蒋赞初老先生到文物库房,进行了口述史采访。" 史梅表示,这份口述史采访,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原始发掘记录缺失的不足,被收录在了这本书的附篇部分。

口述史中透露了发掘过程中的一些轶事。当时,东晋墓的上方压着一块 1.4 米见方的巨大石柱础,估计重有 5 吨。调用了起重机械,才把压在墓上的石柱础移走了,因石柱础太重,也不好保存,后来也不知了去向。这件石柱础与附近鼓楼的柱础基本一致,后确认这个地点曾是明朝钟楼的所在。南大北大楼的位置,古时被称为 " 北山 ",从六朝开始就已成为南京北部地区一处重要的墓葬区,东晋大墓遭到后期的多次破坏,主要有北宋王仁墓和明朝钟楼等。

△南京大学北大楼

陵墓侧室发现了若干带有莲瓣纹的墓砖,其时代应属于南朝。侧室的后角在南朝时期被另一墓葬破坏,因此其中混入了南朝的墓砖及器物。

" 当时看到的情况全部如实记录在了《简报》中。" 蒋赞初在口述史采访中回忆。

焦点:陵墓主人究竟是谁?专家们说法不一

沉睡 1600 多年的墓主人,究竟是谁?虽然目前专家们有不同说法,但墓葬作为东晋前期帝陵是学界的共识。

△墓葬中祭祀场景复原

从陵墓所在片区来看,应该是元、明、成、哀四位皇帝中的一个。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东晋帝陵实行分区埋葬。其中,鸡笼山(即今鼓楼岗一带)是西陵陵区,葬有元、明、成、哀四帝,他们都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身份最为尊贵。

张学锋介绍,书中收录了迄今所见该墓主人身份探讨的两篇专论,一篇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教授王志高,另一篇作者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主任、教授吴桂兵," 两篇文章意见不相同,能帮助我们了解学术史,供读者参考。"

王志高在 2003 年发表于《东南文化》第 9 期的论文中推定,这是砌建于东晋初年的元帝建平陵,墓中主室所葬二人当为元帝司马睿及其追尊的虞皇后,侧室内葬人可能是明帝生母豫章郡君荀氏。如果不是帝陵,则墓主很可能属于东晋早期皇族高级成员。

吴桂兵也在 2003 年同一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但观点不一样。他推测方形主室葬入的是成帝及其杜皇后,侧室附葬的是成帝周章太妃,埋葬时间分别是公元 342 年和 363 年。

不过,王志高和吴桂兵的专论中都坦言,结论仍然是推测性的,目前考古发现资料和文献记载均有着各自的不足。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 文 钱念秋 / 摄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