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 " 跨栏 " 进入北大校园新闻,再次引发公众对大学校园开放的讨论。21 日,北大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称,正在持续推进校园有序开放,并探索面向全国开展体现首都特色、北大精神的研学游 " 大思政课 "。此外,北大还表示,将通过增加预约入校游览时间,灵活调整入校方式和参观名额,加强研学游服务保障等,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人员入校要求。
北大此番表态,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不仅仅北大,国内高校都存在校园开放问题。公众不能自由进入大学校园,连本校老师都要 " 验证 " 进入,让舆论对现代高校的管理模式提出异议。
其实,国内绝大多数大学校园,此前都是完全开放的,普通人可以自由进入。后来逐步设限,到现在有的大学近乎 " 封闭 " 状态。对此,各大高校给出的解释,无外乎担心影响正常秩序和教学、对校园安全带来隐患之类。像北大,此前一直是完全开放的,2008 年起开始设限,后来逐渐收紧,普通公众很难再自由进入。对此,北大多次表示,寒暑假游客量太多,超出校园承载能力,限制参观者数量和对象,是 " 不得已而为之 "。
校园开放确实会增加高校管理成本,却也考验着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关键是,管理者愿不愿跳出管理 " 舒适区 ",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和公众。近年来,舆论希望大学校园对公众开放的呼声一直不断。今年北大、清华、南大、武大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 4 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不过,北大等高校 " 打开校门 " 主要是指开放参观通道,比如研学游等。这种开放是有限的,离舆论期待的完全开放、公众自由进入,还有一定距离。
大学不该用围墙将公众拒之门外,而是应消除边界感,打破固封管理模式,积极融入社会。有专家表示,公立大学校园是一种社会性资源。大学校园开放符合公共资源利用原则,也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开放校园,对于高校来说也是自我展示的机会。一些高校与其每年四处做招生宣传,不如敞开大门让广大学生和家长进来 " 沉浸式 " 参观,让学生 " 零距离 " 体验大学氛围,这是任何宣传都无法到达的效果。当然高校管理者的担心,也要顾及。一旦大学实现开放,公众进入校园,要自觉遵守大学正常教育秩序,积极配合校园管理要求,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北大是我国最顶尖、最知名的大学之一。100 多年前,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的办学方针,令世人景仰。如今,北大应当秉承 " 兼容并包 " 理念,敞开校园大门,恢复以前完全开放的状态。北大应当有这样气度和能力,实现校园开放 " 一步到位 "。
开放的高校是大势所趋。所有大学都应当心怀包容、开放的办学精神,在校园开放议题上,想法再积极些、步子迈得大些。其实,国内一些高校已有尝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日前宣布,校外人员凭身份证可直接进入校园,无需预约也不限制名额。这样开放,才是公众期待和乐见的。只要管理者愿意,且做好精细化管理,在维持高校良好教学秩序和确保公众自由进入校门方面,完全可以实现 " 双赢 "。
现代快报评论员 曹玉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