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搜不到太阳书库,如果没有加上主理人陈飞的微信,你几乎很难有机会步入这间由小区车库改成的地下二手书店。
它或许是武汉最神秘的独立书店了。开店七年来,深居华科附近一个老小区的一楼车库,每周仅周三营业,没有商业化运营,但在本地书业内一直口碑颇高。
除了附近大学的师生们常来光顾以外,书业同行们也会赶来一头扎进书堆寻宝。去年又合书舍的黄杰带南京先锋书店的老钱来太阳书库,没想到老钱把上上下下的两万多本藏书翻了个遍,实在喜欢陈飞的眼力和品味,最后选走了 5000 多本书。
· 只要书店开门,小区的流浪猫就会毫不客气地溜进来找吃的 ·
上周,趁着每周唯一的一天营业日,我们造访了太阳书库,在这间 20 平米的文学花园里,与陈掌柜聊起了他从流水线工人到「书店扫地僧」,所经历的一场漫长瑰丽的文学暗梦。
陈掌柜大概是我这几年认识的人当中,最接近苏珊 · 桑塔格笔下的「嗜读症」的人了。
他成体系地读诗歌、研究马华文学,白天上班、晚上读书,每年铁打不动精读 50+ 本书,还会把阅读书目记录成册。从书架上随手抽一本旧书出来翻上几页,都可能会发现他的读书手记。
六年的流水线生涯,以及用打工养活自己和书店艰难求生的这几年,好像丝毫没有动摇过他对读书、写书念兹在兹的本心。
这一点,从日渐丰饶的太阳书库就能看出。
没有店招,也没有任何标识引导,大门紧闭的车库门口总是被任意停放的汽车、自行车挡住,几乎只有附近的居民知道,白色卷闸门一拉起,里面是一个与外界隔绝开的、关于文学的秘密花园。
20 平米的空间,被旧书塞得满满当当,放书的钢架锈迹斑斑,被垒到天花板的书压得轻微变形。
在这里淘书要格外当心,总觉得一个转身或蹲起,很容易碰掉书或塞在空档里的各种玩意。有些书架间的过道极其狭窄,只有陈掌柜这样身形瘦削的人才能轻松游走其中。
书店的横梁和天花板上贴了不少现当代作家的肖像:博尔赫斯、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海子、卡夫卡 …… 群星闪耀的文学家们的目光凝视之下,是他对纯文学的热爱。
留着山羊胡,不说话低头看书的时候,坚毅和冷峻刻在陈掌柜的脸庞。但一开口,又很有亲和力,有一句说一句,语速轻快,语气坚决。
等头发长了,他就顺手在后脑勺上扎个小辫,夏天穿着嬉皮士背心,看起来很有几分他喜欢的摇滚范儿。
陈掌柜生于 1989 年,荆州人,和许多来武汉上大学的年轻人一样,毕业后一直留在这里生活。
2010 年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后,他在光谷的一家电子机械厂做了六年的流水线工人。回忆起那段日子,他皱起眉头,仍觉得痛苦:" 实在太无聊、太痛苦了,从早到晚面对着机器,一到生产线上生命就停滞了 ……"
但正因为那段备受折磨的岁月,文学和写作成为他的精神避难所。工厂生活的所有间隙,他都用来阅读和写小说,写完了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但没有得到出版编辑的认可。
后来,他一边在工厂打工,一边备考湖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连考三年,均以落榜告终。
不过他没有气馁太久,16 年,有次去武大附近的又合书舍淘书,当时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不开个二手书店呢?于是,当年他找人借了两万,立马在华科旁开起了太阳书库。
一个人拖着书包和麻袋在武汉四处的二手书店疯狂扫货,一年时间,店里的书就从五百多本变成一万多本,比不了电商平台或新书书店,他主要靠卖高质量的冷门绝版书挣钱。
刚开始的两年,陈掌柜尝试去大学发宣传传单,潜入高校文学社团,拉学生来店里办文学活动。但大部分时候,他还是只能一个人守在书店里看书、写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
记得 16 年书店刚开业,书店一连遭遇两次暴雨,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卷闸门一开,望着浸泡在雨水中的一地爱书,他的眼泪还是止不住落下。
诗很重要,但比诗更重要的是生活。
又过了两年,旁边森林公园的时见鹿书店开业,为了让太阳书库活下去,陈掌柜决定去时见鹿做图书主管,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开店的生活,他终于不用再为太阳书库的房租和水电开销发愁。
22 年,时见鹿闭店,他失业了。不过年底时,他入职良友红坊新开的瓜牛循环书店,由于路途遥远,目前只有每周三休息时来太阳书库开店。
我问,七年来,有没有一刻想过要关掉太阳书库?
陈掌柜没有丝毫犹豫,没有,我死都要开。
· 开书店的这七年来,陈飞陆续写了 400 多首诗,把自己的诗歌做成集子在店里售卖 ·
他告诉我,其实这些年家人一直不理解他的坚持,仍旧希望他能回家,过上所谓稳当周全的生活。
" 但因为他们的反对,我偏要坚持,我只能坚持。"
很多人说他是书痴,是理想主义,但他觉得大家口中的理想主义让他困惑,他不明白这些自我感动的修辞的内核究竟为何,也不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活法。
" 有钱、有文化,算理想主义吗?或者有文化、没钱才算理想主义?我其实不太考虑这些。对我来说,淘书、读书、写书、推书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不负书,书也不曾放弃我,这就够了。"
和很多从业者一样,陈掌柜也谈到过一些对书业现状的不满,但聊得最多的,还是他对文学的本真的热爱。
他只要有空,就会去逛书店,每年更新一版武汉书店地图,挂在书店里,为暂时闭店和新生的兄弟书店留下它们的名字。
每间独立书店都是主理人审美品味的延伸,在太阳书库,陈掌柜小众独到的阅读趣味非常明显。
店里的选品以文学作品为主,诗集和小说最多,评论和理论著作相对较少。港台原版、作家签名本、20 世纪西方小说精选、古代文学 …… 看似随意的分类之下,看得出他最关注的其实还是有价值且冷门的华语文学(特别是马华文学)。
李永平、黄锦树、黄国峻、袁哲生、张贵兴 …… 这些作家不算太出名,但他们的文字很早就深深吸引着他,好不容易四处淘来的宝藏,自然想分享给更多人,他一直不惜余力地让更多读者看到这些小众作家的作品。
相比理想主义的抽象概念本身,他更愿意一遍遍描绘自己心中关于文学的梦想场景:
由于喜欢莎士比亚书店最早的模样,他希望未来能在武汉拥有一间像莎士比亚书店那样的属于自己的书房,不以盈利为目的,有书、猫、植物、音乐为伴,为一圈真心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提供最大的便利和最安逸的创作环境。
▁
采访时问及太阳书库名字的由来,陈掌柜说当年没想太多,只是想取个简单好记的店名。
但在早前的公号推文里,我看到他关于店名的另一种阐释:楼再高,楼再高大威猛,也无法阻挡太阳的光芒。以燃烧的姿态去反抗,以光热去引导,哪怕无人关注,也要坚持。
如今看来,他也确实做到了。
诗是太阳,文学是光芒,太阳书库里,写满他一生的黄金时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