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12-28
跟随徐霞客的足迹游花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或许是在花溪生活和工作时间比较长,在与外地朋友聊天时,总有意无意地聊到花溪历史上的人和事,于是就有了想把这些人和事往下写的想法,而这篇文章,写的是徐霞客与花溪的情缘。

其实,我知道徐霞客曾到访花溪的事是在 1996 年,时年 80 岁的花溪学者欧阳震老先生常到花溪区政府与区领导商量骑龙二周(周渔璜、周钟瑄)研究事宜,我接待过几次。在闲聊中,老先生讲了徐霞客到访花溪的事。

后来,我查阅了《黔游日记》,发现徐霞客进入花溪区现管辖区域共描述了 10 个地名,分别:水边寨(推测为今上水村)、大水沟、华仡佬桥(今花溪大桥)、头目岭(今桐木岭)、青崖桥(今青岩北古驿道上的青岩桥)、青崖城北门(今青岩北城门)、老龙脊(今龙井村)、蓊楼(今新楼村)、马铃寨(今马铃村)、水车坝。

△修建于明成化年间的 " 青崖桥 "

花溪大桥的由来

徐霞客入黔,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三月二十七,他从广西南丹入境贵州下司,途径独山、都匀、麻哈(今麻江)、平越(今福泉)、新添(今贵定)、龙里、鼓角(今谷脚)、贵州(当时的贵州城,元朝为顺元城)、司南门(今次南门)、太子桥(今太慈桥)、岜堰塘(今甘荫塘),然后进入花溪。

在花溪,徐霞客写到:" 又南二里,始见东溪汪然,有村在东峰之下,曰水边寨。" 我推测,这里写的是现花溪十里河滩北门附近的上水村,因为花溪河从这里开始转弯向小河方向,从贵阳方向来到这里,才能见 " 东溪汪然 "。

" 又南三里,日大水沟,有一二家在路侧,前有树可憩焉。" 这里写的是现花溪大道西侧的大水沟村,东面隔河相望的大成山下,就是贵阳孔学堂了,当时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小村寨。

接下来,他从大水沟继续往南行走,在 " 岭上平行,五里 "," 遂东与大溪隔 ",在 " 土山峡中,又一里,出峡。" 这里写的是现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老校区,最后从贵州大学人武学院出峡到花溪河边。人武学院后确有两座山,山间形成峡谷状,现为人武学院教学楼和贵州大学足球场等用地。

出峡后,徐霞客来到花溪河边," 稍折而东,则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巩同‘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桥。" 我推测,他的位置应该在现花溪公园芙蓉洲,这里可以看到 " 大溪自西南峡中来 ",然后东行到现花溪大桥。有趣的是,徐霞客描述的花溪桥为九孔桥,而后来的学者考证为七孔桥,不知何故。

据史书记载," 华仡佬桥 " 由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宋昂组织修建,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 年)动工,成化三年(1467 年)竣工。在此之前,这里丛林密布,人迹稀少,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附近农民从迭水坝上的跳蹬石上过河,大部分人从上游的麻窝寨(今平桥)过河。

桥修好后,宋昂起名 " 济番桥 ",因桥头为花仡佬寨,俗称 " 花仡佬桥 ",是连接 " 贵州城 " 和青岩、定番(惠水)的重要通道。1937 年,贵筑县县长刘剑魂认为 " 花仡佬 " 不雅,更名花溪,并书写 " 花溪 " 二字刻石立碑于花溪桥头,于是 " 花仡佬桥 " 更名 " 花溪大桥 " 沿用至今。

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徐霞客在花溪大桥南岸 " 铺肆 " 中吃完饭,就继续南行到了 " 头目岭 "(今桐木岭)。在这里,徐霞客发现了桐木岭为南北分水之脊,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他考证了 " 头目岭 " 的由来,是因为过去金筑长官司衙署驻地在 " 西界尖峰下 ",现为贵州财经大学后的斗篷山(当地布依族称为 " 播岗 ")山腰,此冈为头目驻守处,因此得名。

离开桐木岭后,徐霞客 " 依东界石山 " 南行八里地," 则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今青岩桥)。" 在此,他考证了青岩桥下的水从 " 西北峡中 "(今桐木岭方向)而来,经定番州(今惠水县)而南下泗城(今广西凌云县)界,入都泥江(今广西红水河),又出岭南而去。从青岩桥南行半里,徐霞客来到 " 青崖城之北门 ",发现 " 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阌街市焉。"

徐霞客说的 " 其城新建 ",在史书上有记载,指的是明天启四年(1624 年)至天启六年(1626 年),青岩土守备班麟贵在原青岩堡西南一公里的地方修建青岩城,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俗称旧城。数年后,其子班应寿认为老城东面弯曲,不够险峻,乃将城之东隅拆除,改而向西,把城墙延伸到尖峰之上。在保留南门的基础上,从东门向大茨窝扩展,增建了一座城门,名为 " 定广门 "(通向定番州、广顺州之意),俗称新城。

他还说:" 青崖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所辖。" 他介绍说 " 有溪自西北老龙脊(今龙井村)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 他说青岩 " 是贵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常驻武官驻扎其内。" 根据《青岩镇志》记载,青岩在明清时期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兵争之地,有土守备、总兵等领兵驻守。明朝时期行政建制最高正三品,清朝最低时降为从九品。

△修建于明天启年间的 " 蓊楼 " 桥

十五日拂晓,徐霞客出青岩南门,往马铃方向行走十里路,见 " 有村在路北山下,日蓊楼(今新楼村),大树蒙密,小水南流。"

说到新楼村,我最近还听到一个关于更改村名的故事。据说新楼原为蓊楼,蓊为树木茂盛的意思,也符合当时村寨的生态环境特征。但在解放前,蓊楼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瘟疫,据说是伤寒,死了不少人。老百姓认 " 蓊楼 " 谐音是 " 瘟楼 ",不吉利,由此更名 " 新楼 "。在《青岩镇志》中记载,1950 年以前,叫 " 翁楼村 ",属燕楼乡管辖;1950 年至 1957 年叫 " 新楼村 ",属新哨乡管辖;之后属青岩管辖。但没有查到瘟疫的相关记载。

昔日荒山,如今青山

徐霞客离开新楼后写道:" 从其西入山峡,两山密树深箐,与贵阳四面童山光秃无木的山迥异。

自入贵省,山皆童然无木,而贵阳尤甚。" 在这里,徐霞客将入新楼以后看到的生态环境与入贵省(贵州省)后,特别是贵阳的生态环境作比较,发现新楼一带 " 密树深箐 ",而贵阳一带 " 四面童山光秃无木 "。其实,从四十年代清华中学后大将山脉的旧照片中可以看到,旧时大将山脉确实是 " 光秃无木 " 的。今天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是贵阳市实施二环林带建设的成果。

离开新楼后,徐霞客继续往马铃方向行进。一路丛林密布," 有泉淙淙,随现随伏 "" 其冷彻骨 "。

" 半里,转而西行,又半里,得一村在北山下,日马铃寨。路由寨前西向行,忽见路南洞己成大溪,随之西半里,又有大溪自西峡来,二溪相遇,遂合而东南注壑去。此水经定番州,与青崖之水合而下都泥者也。" 在这里,他查证了马铃河由南面和西面两条溪水汇合而成,并流向下游的惠水,与青岩方向来的水汇合后流向红水河。

西向行二里,他来到水车坝。坝北有卢姓土司,坝南有场子在土山间,四川人修房子在场子旁边寄居。徐霞客在四川人的旅店中吃了饭,拿钱给主人,却 " 辞不受 "。随后,他艰难攀上 " 峻石密丛 " 朝广顺自云寺而去。

跟随徐霞客的足迹一路走过花溪,由衷感慨徐霞客做学问之严谨,对水文地理考证之准确。比如准确提出桐木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一路上对路程用五里、一里、半里等描述(明代沿用隋唐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 360 步,5 尺为一步,一尺等于 29.5 厘米,一里约 531 米),可见他一路走来,心中不停地数着脚步,可谓是用脚步丈量地球的人,其治学之严谨值得后人学习。正是他治学严谨,才有勇气推翻《禹贡》关于 " 岷江导江 " 的说法,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

作者 龙华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徐霞客 贵州 贵阳 大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