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皇帝是怎么使用熏香?如何品茶?他们的礼佛用器有多讲究?
1987 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皇室生活的大门。地宫出土了轰动世界的佛骨舍利、层数最多的宝函、唐代体量最大的香囊、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 ……
△展览现场
12 月 29 日,"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展 "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开展。这是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第一次来南京展出,共展出 39 件套 42 件精美展品。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展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办,南京城墙博物馆承办,法门寺博物馆协办。展览展期为 2023 年 12 月 29 日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
宝光璀璨,唐代盛放 " 玉质影骨 " 的第七重银宝函
失传千年、神秘莫测的秘色瓷,富丽堂皇、工艺卓绝的金银器,晶莹透明、精美玄妙的琉璃器 …… 这些令人炫目称绝的稀世珍宝,都是唐代皇室赏施,都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 " 智慧轮 " 造盝顶纯金宝函
1987 年,法门寺出土四枚舍利。" 智慧轮 " 造盝顶纯金宝函、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 都是用来盛放佛骨舍利的。
△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其中,第一枚佛指舍利—— " 玉质影骨 " 由八重宝函供奉。八重宝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是法门寺地宫文物中等级最高的舍利容器。一排 " 盒子 " 共有七个,由大到小,层层相套。出土时,最外层的檀香木函已残朽。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通体鎏金,顶部錾刻双龙捧如意宝珠,四侧錾佛教四天王像,四天王均有手持不同兵器的眷属众部围绕,极其威严 …… 这次展出了八重宝函的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马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工艺卓绝,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镇江造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金银器 121 件,大多是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供奉。你也许想不到,和法门寺相距 1000 多公里的镇江,居然是法门寺地宫金银器的产地之一。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展厅中,一件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吸引了大家。它通身錾刻着繁缛的纹饰,最为亮眼的是,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盆底外壁,錾刻 " 浙西 " 二字。马麟介绍,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集浇铸、模冲、捶揲(yè)、錾刻、鎏金、铆接等多种制作工艺于一体。錾刻的 " 浙西 " 二字剧透了它是 " 浙西道 " 进贡,加工产地为镇江。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银碟
马麟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上,很多都錾刻着文字,根据文字可以判断出当时金银器主要产自于北方的官府文思院、金银作坊院和长安坊肆工匠,以及南方的 " 浙西 "" 江南西道 "" 桂管 " 等地。其中,文思院创建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位于长安城南郊,隶属于内府,是专给皇室打造金银器物的作坊。" 浙西 " 是浙江西道的简称,治所位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是晚唐南方金银器制作中心,说明当时南方金银器制作水平已不低于宫廷作坊,反映了唐代匠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唐朝瓷器 C 位秘色瓷来了,揭开 " 无中生水 " 的秘密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代诗人陆龟蒙诗句里的这种瓷器,叫作秘色瓷。
千年来,秘色瓷仅见于诗文传颂、文献记载,始终不见真身。釉色、器型、烧造过程皆秘而不宣。" 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 的秘色瓷,一直吸引着学术界和考古爱好者。
直到 1987 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载有 " 瓷秘色 " 字样的贡品清单《物账碑》,与同时出土的 13 件瓷器刚好一一对应,由此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作为唐代工艺制造至高水平的典型代表,这次,秘色瓷也来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
△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
这件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造型犹如一张收口的荷叶,釉层轻薄而莹润,宛如美玉一般青翠秀丽,呈现出一种如冰似玉的温柔之美,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在光下,瓷器呈现出 " 无中生有,似盛有水 " 的效果。
秘色瓷究竟 " 秘 " 在哪?瓷土需专门粉碎、淘洗、腐化、捏练,从而达到较高的 " 玻璃化程度 "。提纯釉料并改良施釉方法,通体施釉后采取支钉架器的方法。此外,装烧采用瓷质匣钵涂釉密封的方式,以创造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便于形成天青色调的釉面效果,且可以保证釉面的光洁。
真香!唐代最大的香囊暗含陀螺仪原理
直径长达 12.8 厘米,五朵双蛾团花纹的鎏金纹饰 …… 这件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是迄今发现的唐代香囊存世品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作为熏香用具,金银材质的香囊是为上品。南京城墙博物馆讲解员李梅介绍,如此规格的大件香囊,主要悬挂在室内或马车内。" 香车宝马 " 就是用来形容这一香囊的功用的。
香囊内部结构的精巧同样人惊叹。" 它里面有一个持平环,不管怎么转动香囊,香盂始终朝上,香料和炭火放在里面不会翻散。" 李梅表示,这种持平装置符合近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的陀螺仪原理。" 这类香囊的出现,表明我国早在 9 世纪就掌握了这一原理,而欧洲直到 17 世纪— 18 世纪才掌握。"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
唐代,香文化获得了全面发展并达到了完备的阶段。品种繁多的香料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素面银香匙、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盒、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 …… 展览展出了形态各异的香具,展现了丰富多样行香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唐人的智慧。
其中,有一件鎏金卷荷圈足银羹碗子。据了解,这是一种 " 隔火熏香具 ",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托内放置炭火,碗内放置香料,盖顶是镂空的,以便香味溢出。不直接燃烧香品,而用隔热材料使炭火熏烤香品,不仅减少了烟气,香味的散发也更为舒缓美妙。
【链接】
唐代 8 位皇帝 6 次迎奉法门寺佛骨
法门寺,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年间,原名阿育王寺,因安置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闻名天下,被誉为 " 关中塔庙始祖 "。
塔铃清脆,梵歌萦绕。唐代,法门寺兼具宫寺、国寺、名刹三重身份,自唐太宗敕命岐州刺史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始,渐成 " 三十年一开 " 的定制,意在祈求 " 岁谷稔而兵戈息 "。其后唐朝诸位皇帝延续此定制,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懿宗等八位皇帝六次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京城长安与东都洛阳皇宫供养。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举行了规模最大、大唐王朝最后一次迎佛骨活动。当年七月,唐懿宗驾崩。唐僖宗即位后,诏送佛骨于法门寺,并以数千件唐代珍贵器物供养佛骨于地宫。次年(874)正月初四,地宫大门关闭,直到 1113 年后的 1987 年再次开启。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 / 文 钱念秋 / 摄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