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 3.5 分餐厅 " 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争议。这场 " 反向消费 " 源自一些惯用手机 App 找店的消费者频频在高分餐厅踩坑后,在低分店铺里反而刷到了惊喜。" 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 " 在社交平台点燃不少网友共鸣,纷纷 " 反向种草 "。
不知道这场对社交平台评价体系的 " 抗议 " 能持续多久,但消费习惯与社交平台的关系耐人寻味。点评类 App 出现的初衷,本是为了帮助消费者解决 " 选择困难 ",是一场 " 一拍即合 " 的双向奔赴。随着商业化发展,点评类 App 与商家、消费者的关系渐趋复杂,当刷分控评引流造假等迎合评价体系的不公平现象屡次曝出后,消费者的 " 选择困难 " 不减反增,用户和平台也从 " 蜜月期 " 走到 " 龃龉期 "。目前,消费者们走出 " 高分迷恋 " 投奔 " 低分惊喜 " 看似是一场出走,实则是对 " 虚假点评 " 的一次集中爆发,但消费的需求仍在,对指南的需求也在。
社交平台一旦试图用数据操控消费者的选择,反而会助长消费者走出被数据控制的决心。就像现在消费者对比比皆是的 " 网红餐厅 " 已经无感,对平台的评分也抱有质疑态度,高评分代表高品质的刻板印象已经打破。有的人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寻店心得:开业满五年,评分在 3.8 — 4.0 之间,有好评、有差评的才是好餐馆。消费者们从 " 闭眼入 " 到从平台大数据中再进行一番精细分析,是消费习惯的晋级,也是评分系统的信用降级。
对于餐厅而言,数据应该是苦心经营后得到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条靠流量 " 出道即巅峰 " 的捷径。即使店家擅长营销,能依靠 " 评分领进门 ",也要本着 " 修行看个人 " 练好核内功,少一些 " 抓眼球 " 的套路,多一些 " 抓住心 "" 留住胃 " 的真本事。
对于已经积累了可观用户量的社交平台,评价系统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亟待修复,毕竟这是点评类 App 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失去了用户的心,要加倍用力才能挽回。
现代快报 / 现代 + 评论员 荼白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