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1-11
那年的喷水池 记忆里的美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繁华的喷水池商圈,一直是贵阳商业的核心之地。1928 年,周西成铜像台在十字路口树立,这是贵州省第一个街心花园,围绕着塑像,有花木、水池还有石狮,一时成为著名景观,铜像台一带开始成为当时贵阳除大十字外的另一个中心,人流渐盛,餐饮业因此得以发展,围绕着这个十字路口,诞生了无数老店、名店。

▲喷水池旧景

民国时期,四川人苏德盛在铜像台北面的南京街开设 " 苏肠旺 ",是新中国成立前贵阳最具口碑的肠旺面馆;南京人罗长清在铜像台东面开了 " 金钰鑫 " 餐馆,以牛肉锅贴出名。在铜像台西南方,川菜馆 " 豆花村 " 远近闻名。北门桥头,吴家汤圆以独树一帜的八宝水晶油炸汤圆享誉黔城。铜像台周边不仅是好口味的汇聚之地,还提供各种优质服务,综合性甜食店广寒宫就设有供顾客坐店消费的雅座,在当时的贵阳别具一格。

上世纪 50 年代初,铜像台被拆除,原先的水池被扩建并加装了喷水设置," 喷水池 " 这一地名由此形成。1955 年,贵阳第一家公私合营大型综合性饭店贵阳饭店在喷水池东南侧开业,主营黔味菜肴和本土风味小吃。

1989 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阳旅游》对喷水池周边的知名餐饮店进行了列举,包括贵阳饭店、广寒宫糕点厂门市部、满城香烧烤卤味店、程肠旺、喜迎春饭店、龙井路小吃市场、金钰鑫餐馆,可见喷水池一带在当时已算得上贵阳城选择面最广的餐饮业集中地。

很有 " 滋味 " 的太平路

太平路位于喷水池西南方,旧时在道路西端有太平桥,跨贯城河,清康熙年间,江西会馆修建于这一带,曾是贵阳城区铁匠的集中营业地,旧称铁匠街。

在贵阳老一辈人心中,太平路是很有 " 滋味 " 的。

1959 年,贵阳市教师食堂在贵阳市第一幼儿园对面(今百盛购物中心)的侧门处成立,《贵阳地名故事 5》一书中对其有记述,在当时粮食、蔬菜、肉类供应紧张的时代背景下,食堂的菜品质量高,以至于 " 非小教部门的人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在教师食堂买饭票。"

坐落在太平路和龙井路交界处的程肠旺颇有历史,创始人程长清是四川南充人,1938 年为躲避战乱随叔父到贵阳学厨,在当学徒的时间里,他练就出烹制肠旺面的好手艺,1960 年,程长清在大同街口售卖肠旺面。2018 年," 程肠旺 " 面食烹制技艺被列为云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岁月变迁,程肠旺满足了一代又一代贵阳人的味蕾,成为了太平路的一张风味名片。

▲位于打铜街附近的龙井一品泉

美食多元的 " 打铜街 "

从太平路向北走,穿过 60 多米的龙井路便到了大同街和沙井街交会处,两条街位于贯城河两岸,咫尺相望。大同街旧称 " 打铜街 "" 铜匠街 ",因铸铜行业店铺集中而得名,据地方志书记载,民国前期,打铜街的铜器店已有 27 家,街的尽头便是始建于明初的城隍庙。

美食同样是谈论大同街时绕不开的话题。清朝中期,一个名叫宋清山的秀才开了家小店,主营炒米糖开水、糕粑稀饭,清末民初之际,第四代传承人宋达仁将店铺迁至大同街,改称玉盛甜品店,据 1994 年出版的《贵阳市志 · 商业志》记载,宋家 " 将方形(糕粑)改为圆形,蒸时不加佐料,把蒸熟的糕粑放置在用荸荠粉调好的‘稀饭’上,加入佐料。" 因邻近城隍庙,故 " 很受前往城隍庙烧香还愿者喜爱 "。与宋家糕粑稀饭咫尺相望的还有张家凉粉,在当时的贵阳亦负盛名,两家店一甜一咸,口味互补,让这条以手工业著称的街道变得有滋有味。

城隍庙旁是贵阳著名的龙井,俗称一品泉,水质上好,也坐落在打铜街上(参见 1939 年制成的《贵阳城厢街市图》)。据记载,清末民初之际,龙井附近有一食店,店主取一品泉水煮汤锅,颇受食者称道,久之,贵阳人便称其为 " 一品锅 ",味道鲜美,颇有名气。

1918 年,原在遵义的麦香村机器制面厂将厂和总销售处设于城隍庙内,乃当时贵阳唯一的机制面条店。

抗日战争时期,打铜街有一家专卖炖鸡的小馆子颇有名气,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曾在《漫话贵阳小吃》一文中对此店进行了描写,这家店挂着一块黑漆金字的招牌,上书 " 培养正气 " 四字,每天定量出售,需要预先订座," 临时前往,连达官贵人都不照顾 "。桂林沦陷时,田汉去往重庆,路过贵阳时,蹇先艾就曾请他去吃过一次 " 培养正气鸡 ",令田汉难忘。1954 年,田汉因公事从北京来到贵阳,想让蹇先艾陪他再吃一次,不过到了原址却被告知老板早已回乡,店已停业,让田汉颇感遗憾。

名店的消失固然令人叹息,但总有新的店面会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之下成长为又一批名店,以延续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1960 年,程长清在大同街售卖肠旺面,当时的人们可能没有想到,这家不起眼的小店能在数十年后成为贵阳肠旺面江湖的名流——程肠旺。

时过境迁,打铜街没有了铜器店,更名为大同街,那些老摊店也已消失,程长清的店也迁至太平路,取而代之的是修在贯城河盖板上的大同街小吃城和喷水池美食城,品种涵盖省内外,甚至还有海峡对岸的味道,一家名为 " 台湾谢福记 " 的小店专营宝岛美食,包括三拼香肠、三叔公油饭、嘉义鸡丝饭等,老板谢木传是台中人,2007 年在此开店。

大同街饮食文化的特点是包容与多元,这更像是贵阳的城市缩影。明朝以来,贵阳便打上了移民城市的烙印,从 " 调北征南 " 的江南屯兵到抗战时期 " 下江人 " 来黔避难,到三线建设时期各地百姓的迁入,再到如今 " 强省会 " 行动下 " 新贵漂 " 到贵阳安家置业,四面八方的人带来不同的美食,而这些异地的美食又让异乡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2023 年 2 月 28 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美食城结束了运营。

传统美食聚集富水北路

富水北路大致平行于中华中路," 富水 " 并非这条路最早的名字,据 1939 年制成的《贵阳城厢街市图》显示,今民权路口至圆通街口一段旧时叫东岳路,觉园至贵山大饭店一段叫珠潮井。道路不算很宽,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里的美食也更体现出传统的特点,尤以觉园素斋为代表。

觉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名长生庵,其素斋餐馆享誉省内外,尤以豆花饭闻名,1965 年至 1985 年,开设的豆花饭店因经营有方,曾由贵阳市饮食公司接管。" 以素乱荤 " 的素菜是素斋特色,这些菜品取名与荤菜相同,色似荤菜,形似荤菜,但食材都来自素菜,食客只有在入口后才知其本质。

每年的腊八节,周边许多市民都会到觉园素斋购买腊八粥,这是觉园的又一个特色,巩固了富水北路餐饮文化的传统基调。

改革开放以来,富水北路出现了诸多颇具知名度的餐饮店,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口碑,丰富了这条路的味觉构成,如社会牛肉粉店、赵三毛湖南面馆等。

离觉园不远,有一条小巷子——慈善巷,巷里的雷记原汤牛肉粉,只在深夜开业,比贵阳其他的牛肉粉店多了些江湖气息,因此获得了 " 社会牛肉粉 " 这一外号。慈善巷斜对面,圆通街口的赵三毛湖南鸡肉面馆是经营湖南面的老店,与位于大南门的李兰英湖南面馆齐名。赵家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在圆通街口附近摆摊营业,街口的单元住宅楼修起后便移至门面经营,直至今日。

来源 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牛肉 桥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