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伊始," 青绿旋风 " 席卷香港。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首次在香港展卷,1 月 5 日至 7 日举行五场演出,一票难求,在港掀起舞剧演出市场难得一见的小高潮。
台上,舞者绛唇高髻、长袖翩跹,以绚烂之姿,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式古典美娓娓道来。
幕后,震撼和感动持续 " 发酵 "。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越来越多中华优秀文艺作品,正以香港为窗口,大踏步走向世界。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藏品、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作品《千里江山图》,该作品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的巨制杰构。舞剧讲述一位现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以展卷人视角牵动观众与国宝文物的情感连接。
火爆程度超出预料
" 看完《只此青绿》后,我只觉得所有的形容词都太苍白了,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和震撼。" 香港市民赵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 青绿粉 "。她依旧记得 2022 年的除夕之夜,《只此青绿》选段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 每一个元素都狠狠击中我的中式审美 "。
" 得知它要来香港演出时,就非常期待。" 赵兰拉上家人和朋友,提前定好闹钟,守住关键的 " 抢票时刻 ",最终如愿抢到香港场首演的门票。
一连三日的演出,香港文化中心到处可见和赵兰一样的 " 青绿粉 "。他们有的身着中华传统服饰,有的打 " 飞的 " 专程而来,人群中还不乏一些 " 洋面孔 "。
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文化节目组总经理倪淑仪说,康文署作为此次演出的主办方,对市场预期颇有信心,但如此火爆还是超出了预料。首轮开票,三场演出共计逾 4000 张门票,数小时内全部告罄,临时加开两场,也迅速售罄。
"《只此青绿》有口皆碑,香港观众期待已久。" 倪淑仪说。
《只此青绿》与香港结缘于 2022 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文艺晚会中,其选段曾以视频形式参演,广受好评。
此后," 千里江山在故宫 " 文化活动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压轴节目是香港天籁敦煌乐团演奏的乐章《故宫》,配以故宫博物院授权该乐团制作的视频,让观众在音乐的引领下细品这幅珍贵画卷。
《故宫》作曲者朱启扬在创作时,有机会观赏到高清版的《千里江山图》。" 年轻的画家用蓝色和绿色勾勒出山水画卷,那种自由飘逸的美特别令人难忘,颜色、线条等都赋予我很多艺术灵感。" 他说,无论音乐还是舞蹈,这么多人选择来呈现它,说明这一作品震撼人心,引人共鸣。
刚从外地返港的朱启扬没抢到票,但他说:" 很高兴这么优秀的节目广受欢迎,希望多多来港巡演,让更多香港观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全新版本首次亮相
《只此青绿》在香港售票的火爆程度,也让该舞剧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深感 " 出乎意料 "。
" 香港是一座中西文化荟萃的城市。《只此青绿》受欢迎,大概就是在某一瞬间,它激活了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文化基因的力量。" 韩真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香港观众对自己的文化血脉有一种深深的认同和自豪,更希望年轻的朋友会因为这一部作品,去故宫博物院一睹《千里江山图》的壮阔。
在她看来,新年伊始来到香港演出,意义非凡:" 这里不仅是《只此青绿》2024 年首场出境演出的目的地,更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早前,主创团队在研究时发现,香港的舞台普遍比内地小。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国外数十个剧院的舞台数据后发现,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剧场的舞台都比内地小。
主创团队在不改变剧本内容的前提下,在布景、道具等方面做了整体等比例缩小,形成一个全新版本的《只此青绿》。这个版本不仅是为了此次在香港的演出,更考虑到要符合未来在世界各地巡演的舞台要求。
全新版本的首次亮相,对演员是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在香港首演开始前 3 个小时,记者采访了剧中 " 青绿 " 的扮演者孟庆旸。她说,整个团队一直反复排练和走台。" 舞台变小了,我们就要调整一些动作的幅度,而且必须要去熟悉整个空间,才能驾驭这个舞台。"
当晚演出结束,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演员 6 次返场谢幕,观众沉浸在青绿山水的古典意境中久久不愿离去。
今年,《只此青绿》将开启全球巡演。" 香港的‘首战告捷’,给我们走向世界注入了很强的信心。" 韩真说,已经迫不及待想带着《只此青绿》的新版本," 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向世界 "。
传统文化精品频频 " 出圈 "
自 2021 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只此青绿》至今已走过全国 50 座城市、演出近 400 场,成为火遍海内外的现象级作品。
" 青绿 " 为何如此迷人?在主创团队看来,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绵长和由此形成的文化自信造就了 " 青绿 " 的成功。
借着此次《只此青绿》来港演出的契机,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相继推出了由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邓民亮介绍《千里江山图》的专题讲座,以及由《只此青绿》主演传授技艺的舞蹈大师班等延伸活动,让香港市民了解更多关于此剧及蕴藏其间的丰富文化内涵。
过去一年来,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凝视三星堆 " 特展,吸引大批香港市民探索古蜀文明,到 " 谭盾 WE- 音乐节 ",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敦煌莫高窟等元素搬上香港舞台,再到《只此青绿》来港掀起观剧热潮,中华传统文化精品在香港频频 " 出圈 "。
" 这些作品的成功,共同点都是用现代手法阐释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有效地拉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与传统之间的距离,因而广受欢迎。" 倪淑仪说。
2024 年,香港将举办首届 " 中华文化节 "。倪淑仪透露,特区政府康文署正积极筹备,邀请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艺术精品来港演出,希望 " 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
香港正全力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推动文化交流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倪淑仪说,想去海外演出的内地演出团体希望先来香港,一些想去内地的外国团体也会先来香港试水," 引进来、送出去,香港正是这样的窗口 "。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