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曾在《经典常谈》中说:"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古代典籍中隐藏着许多中国人行为习惯的密码,但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实在不是今天的普通人可以尝试挖掘的。当代人如何找到进入古代文化的入口,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进而理解我们自己?1 月 13 日下午,作家刘勃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与社会学学者陆远展开对谈,以趣味性的方式破解历史情境,聊聊古代的典籍系统,引领大家了解各类古书的来历、概要、发展历程,感受传统文化更深层的内涵。
△活动现场
为什么是《经典常谈》?
1942 年,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朱自清,于战乱中写下普及经典文化的《经典常谈》。80 年后,本书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书目,替代了原本的《傅雷家书》。书目变化后,一些老师、学生和家长抱怨《经典常谈》不好读。为方便青少年和普通读者无障碍阅读,读库特邀学者萧桓精心标注 800 条注释,作家刘勃用 16 篇导读文章拆解原书,用趣味视角剖析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按照 " 经史子集 " 将古代典籍的源流史迹娓娓道来。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
朱自清 原著,萧桓 注释,刘勃 说解
新星出版社 / 读库
2023 年 9 月
" 读《经典常谈》除了要注意冷僻术语,还要小心你以为读懂了,其实书中说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 活动现场,刘勃举了几个例子来提醒读者。比如朱自清评价《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 …… 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这个语境中的 " 书法 " 并不是书法艺术,而是指历史学的史学规范,就是所谓的 "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一个 " 侵 " 字,一个 " 伐 " 字,便区分出了两场战役的非正义和正义之别。
为什么《经典常谈》会取代《傅雷家书》在语文教材中的位置?刘勃首先从《四库全书》谈起。《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汇总。但这套书的体量太大,全书有 8 亿字之多。缩小一圈范围,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四库全书》进行概括提炼,但这套书依然有 200 卷的庞大规模。所以,普通读者若想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经典常谈》是很好的选择,全书一共十三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
△刘勃为读者介绍《经典常谈》注释本
陆远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次初中语文教材的书目变化:"《傅雷家书》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是一个现象级的出版物,但很有意思的是,大家会发现《傅雷家书》只有爸爸写给儿子的信,傅聪的回信很少。杨绛在上海孤岛时期是傅雷一家的邻居,她曾经说过傅雷对他的儿子太狠了,傅聪不练琴就会被绑着或者在门外待一夜。从平等的亲子关系的角度上来说,傅雷和傅聪未必像我们想得那样融洽。我并不是否定《傅雷家书》的价值,只是说我们读任何一部作品,字面上读到的东西和历史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别其实都大可玩味。"
究竟什么是中国?
陆远认为," 经典 "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理解起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经典最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边界,就是指那几部书或者十几部书,但随着历史发展,它的概念不断扩大,从一个名词变成了形容词。" 一旦我们把一个原来有明确边界的名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我们就很可能陷入思维的陷阱或者误区,甚至是思维的霸权。" 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待经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特别迷信经典,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另一种是把经典当作应该被扔掉的东西。这两种态度都过于极端。
△陆远
关于对待经典的两种矛盾态度,刘勃试着分析背后的原因:"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面对西方文化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1840 年以来,当中国面对西方的时候,再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国家就要被人蹂躏、支离破碎了。要学习西方的东西,就不能对传统文化经典再抬得那么高。另一方面,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很重要的环节,是作为民族国家要找到自我认同,所以中国又需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值得肯定和推崇的东西。"
"《四库全书》里并没有收录我们今天的四大名著,因为当时纪晓岚他们觉得不上台面。" 刘勃指出,我们现在把很多传统上属于俗文化的书籍也看作经典,是因为我们现在跟古人的认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们就不能像古代的知识精英那样保持高高在上,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必须要发掘出它的正面意义。" 曾经不被看重的所谓 " 俗文化 ",反而是最有活力、最有现代性的东西,因而被现代的中国文化所推崇。
陆远提到,《经典常谈》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朱自清先生当时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写这样‘没有用的东西’?因为越是艰难的时候,越需要找到中国的根脉所在。我们要找到究竟什么是中国,究竟什么是最宝贵的。从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到今天,我们一直面临这个核心问题。"
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读一读古书
那么,今天的读者如何重新与传统文化和经典建立联系?
陆远建议:"《周易》有一句话叫‘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觉得经典其实需要不断去涵咏,不断去品味。读一本书,读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跟这本书相通?我经常说一个词叫‘会心一笑’,比如你能琢磨到朱自清先生一句话的深意,那种相通带来的快感是没有天花板的。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太过直白了,流量之外,我们也需要一点隽永的东西。"
△对谈现场
" 现在很多人对传统的理解会有一种‘虚火’,就是迫不及待要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多么优秀。这两年一个玩得特别烂的梗,说西方现代文明是从《永乐大典》里偷过去的,这种妄想和盲目自信要不得。" 刘勃说,"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不像有些人说得坏到那个地步,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面对困境,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一点一点找到相应的克服方式,很多地方还是做得很好的。所以心平气和地把古书读一读,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我想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讲得通俗易懂,主要的意义其实也就在这里。"
现代快报 / 现代+记者 姜斯佳 实习生 贯溪恩 主办方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