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1-17
【文学】一部乡村巨变史诗的精品力作 ——周瑄璞长篇小说《芬芳》阅后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周瑄璞的长篇小说《芬芳》接连入选中国小说学会 2023 年度中国好小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 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荣获 2023" 新芒文学计划 " 征文大赛二等奖。笔者读后,深感这是一部乡村巨变诗史的精品力作。

《芬芳》是周瑄璞历时两年、七易其稿创作的最新长篇力作。作品聚焦于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以杨烈芳为代表的多位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蜕变;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流淌出对故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深深眷恋尤其让人动情。

这是一部形象的乡村巨变史。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三农出现空前的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农村因为缺乏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多数农民经济上依然困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打工潮推动着农民走出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土地,纷纷到城市寻找致富之路。致富之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有的从开办小卖部到量贩再到超市,有的住房从土坯房、砖瓦房到楼房,有的取暖从烧麦秆、烧煤再到煤气罐、天然气。城乡差别在缩小,且看书中的描写:" 出市区,向北,向西,好远才看到真正的乡村,国道两边,被各种各样不是城也不是乡的建筑占满,城与乡不再有明显的界线,有些村庄之间,也快要连接起来,它们被各种加工厂、小作坊、门面房、隔离围挡填充,村庄显得挤挤挨挨。要经过三十多个村子,四十多分钟的疾驰,才能到达前杨。这条路走了不知多少遍,多少回。景色在变换,村庄在长大。天空辽远,白云悠悠,玉米腰间挂着盒子枪,黄豆棵全身披满小弯刀,这个季节,大地总是这样,一望无边,玉米黄豆,黄豆玉米,外加一点花生地,高高低低,低低高高,不知疲倦地铺展,单调成一部史诗 ",这不也就是一部城乡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交响曲吗?!

这也是一部乡村妇女的苦熬史。河南妇女泼辣能干闻名于世,能者往往多劳,多劳也该多得,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多年积贫积弱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农民尤其是农妇依然处于温饱线上下经济匮乏的状态。引章好学,一心想考大学,但因家贫,学费成为最伤脑筋的事,高考落榜,还要复读,为儿子筹措学费,母亲白氏借东家求西家依然无果,走投无路之际上吊自杀。小蝶天生不足,弱小自卑,又向往外面世界,在深圳打工遭人轻视,终于走上不归路。素芬丈夫转干后不顾刚生下的女儿的妻子,提出离婚,自尊自爱的素芬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回到娘家,靠裁缝手艺维持娘们俩的生活。烈芳为了哥哥考大学放弃学业,靠编织为哥哥提供学费。在如今的中学生看来当年引章的少得可怜的学费和每周 2.5 元的生活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那时确实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可怜的白氏。作为农家出身名落孙山后复读再次参加过高考的笔者读此心有戚戚焉!

这还是一部乡村妇女的奋斗史。女主人公烈芳是乡村女性奋斗人生的代表。她是寻来(养女)的,却没有自卑感,在养母自杀、养父不管不顾的艰难困苦中,她放弃学业,不仅供养哥哥,而且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使大厦将倾的家得以转危为安,由衰转盛。她仗义执言,为素芬及其孩子争取抚养费。她大闹法庭,为出车祸受伤的表哥儿子争取赔偿金。她舌辩运输公司,为丈夫的朋友免去不该交的手续费。她不做笼中鸟,与不信任自己重财轻情义的有钱丈夫果断分手,净身出户。素芬和女儿小秋从最初的几乎无立足之地到后来有房有车,买几万元的高级相机为巨变中的乡村留影存念,可谓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体现了新时代女性敢爱敢恨、自尊自爱、独立自主、豁达大度的精神风貌。

《芬芳》的艺术特点也很鲜明。其一是幽默。《芬芳》将河南人的幽默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河南,有一种 " 量化 " 的挨打前奏:" 你离挨打不远了啊;你离挨打还有二里地;你离挨打有一拃了;你离挨打只有一篾儿。" 口气一次比一次严厉,挨打近在眼前,却因慈爱与疼惜,总也打不到身上。善良的大娘看着烈芳将新花装进破布做棉袖筒时说:" 你不舍得买二尺布,可不就得把这新花包进破布里。" 烈芳说:" 那不是没钱嘛,要是有钱还说他娘是老婆哩?" 一时间娘儿几个在一起咯咯咯笑。窘迫和无奈在幽默和笑声中随风而去。

其二是语言。《芬芳》化用了不少的河南方言,尤其是人物对话使用了大量的河南话,与人物的身份十分接近和靠谱,尤其是人物对话与农村语言非常搭调。书中的觳觫 ( he sa ) 、相遇、精细、晌午头儿、日西、待黑、夜儿黑、雾星、失火、不醒世,精准形象,好听文雅。

其三是装帧。《芬芳》封面底色以黑金为主色调,象征着肥沃的、丰收的土地,芬芳二字是粉红色,象征着女性对生活的热爱,散发着芬芳馥郁之香。作者和出版社给读者的一封信,则体现了对读者的体贴和关爱,形成了作者、出版方和读者的良性互动。这是本书的一大创新,也是出版人的创举,是出版高质量发展和满足读者高品质阅读的精心制作。

【作者简介】

王新民,陕西大荔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行余集》《真话真说》《高考大透视》《渭河大水灾》《< 秦腔 > 大合唱》《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等 20 余部,获奖多次。

文 / 王新民

相关标签

元气 文学 学费 改革开放 河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