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去上卫生间,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1 月 17 日中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病房,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 74 岁的马奶奶,她刚吃完午饭,正坐在床边休息。回忆起十天前自己中风的经历,她仍然觉得害怕。幸运的是,经过治疗,目前她已经恢复了语言功能和行走功能。该院神经内科专家介绍,马奶奶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因为取栓及时,避免了瘫痪的严重后果。
擅自停用抗凝药,老人突发脑卒中
马奶奶家住在浦口,1 月 6 日早上 7 点左右,她跟女儿聊天时,突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她自己去了卫生间,可下一秒就失去了意识。家人拨打了 120,将马奶奶送到家附近的医院。医生判断是脑部大血管闭塞,由于没有手术条件,溶栓后便转诊至东部战区总医院。
中风为何来得这么突然?原来,马奶奶患有房颤多年,最近几个月,她擅自停止了服用抗凝药。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朱武生介绍,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栓塞。因为房颤患者心房的血液缓慢容易凝固成血栓,这些栓子脱落后流到哪里堵哪里,栓子堵住了脑部大血管,便会发生肢体瘫痪、昏迷等症状。而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就是来预防栓塞发生的。
朱武生强调,房颤患者需要谨遵医嘱服药。有的患者因为需要拔牙、做肠胃镜,便擅自停止服用抗凝药,这也是不对的,应该及时跟医生沟通,制定合理方案,避免并发症。
微创取栓,伤口只有米粒大
马奶奶被送至东部战区总医院时,距离发病已经过去了 8 个小时,该院立即开通脑卒中绿色通道,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韩云飞带领团队,进行了介入手术,30 分钟后,堵在马奶奶脑血管中的栓子被顺利取出,她也恢复了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韩云飞介绍,介入取栓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术在皮肤上只留下了一个米粒大小的伤口,恢复起来也快。
" 越早开展溶栓取栓的治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高,术后也能越早回归生活。" 韩云飞介绍,静脉溶栓便捷、有效,但要求在发病 4.5 小时内用药;脑部大血管闭塞取栓一般在发病 6 小时以内,经过评估后的适宜患者,可以延长到发病 24 小时。马奶奶虽然发病 8 小时后才取栓,但是医生通过综合评估,大部分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并没有完全坏死,取栓效果也很好。
朱武生介绍,尽管介入取栓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很大地改善病人病情和预后。但是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取栓治疗,也只能使一半的患者恢复到神经功能良好的状态,所以预防和及时就医非常重要。他建议,大家要熟知 " 中风 1-2-0",1 代表 " 看到 1 张不对称的脸 ",2 代表 " 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 0 代表 "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病人突发其中一个症状,就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120 及时送医。
开展脑卒中绿色通道 10 年,医生带着患者跑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自 2013 年,为了提升卒中患者救治质量,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牵头,急诊医学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外科等共同组建卒中绿色通道。从抽血化验、做 CT 影像、办入院手续到进手术室,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医生带着患者跑,与死神抢夺每一秒。这十年来,这支队伍共抢救约 1.5 万多名急性卒中患者,使众多患者避免了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大量负担。
据悉,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是中国神经病学界建立最早的专科之一,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科室每年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复杂疑难和罕见病病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等系列新技术与创新,拥有我国领军地位的介入治疗和研究专家团队。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型和支架置入术、急性脑卒中取栓、脑血管闭塞再通与血运重建、联合压力导丝技术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脑血管结构功能等新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主持制定 20 余部中国脑血管病相关临床指南、规范和专家共识。
通讯员 侯华娟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梅书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