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这个名字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天文迷来说,他却是偶像级人物。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小行星 " 中华星 ",就是张钰哲发现的。
1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隆重举行科技脊梁系列电影短片《张钰哲》首映式,展现张钰哲先生 " 科技学应家国需 ",为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奋斗的一生,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奋斗、科技报国的光辉事迹。
△ 首映式
中国天文学泰斗的家国情怀
张钰哲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我国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1941 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所长,1950 年至 1984 年,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5 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张钰哲主持绘制了我国现代天文学发展蓝图,创建开拓了我国现代天文学分支学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将一颗小行星和一座月球背面的撞击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和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
△ 张钰哲
张钰哲一生致力于天文事业,始终秉持着家国情怀。1923 年,他赴美求学,在芝加哥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叶凯士天文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28 年 11 月 22 日,他观测到一颗新的天体,随后连续多天对其持续观测,最终证实为一颗从未发现过的小行星。这是首次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规定,小行星这种天体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张钰哲满怀深情地将它命名为 " 中华 "(China,国际编号 1125)。
获得博士学位后,张钰哲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受聘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培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被任命为台长。在他的带领下,紫金山天文台先后发展了太阳、行星、射电天文、应用天文、人造卫星、天体物理、空间天文等众多学科方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测定轨方案,这对于我国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测定轨起到重要作用。
△ 电影海报
科技脊梁系列电影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
电影短片《张钰哲》由中国科学院文学艺术联合会、横店集团控股联合出品,再现了张钰哲先生为报效祖国做出的无私奉献,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为推动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发展艰辛努力。
影片情感温润饱满,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将在网络平台推出。今年是张钰哲诞辰 122 周年,科技脊梁之《张钰哲》电影的成功拍摄,将对弘扬科学家精神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脊梁系列电影短片是中国科学院为弘扬科学家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传承科学家精神而组织策划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艺术再现我国一批为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精彩人生和光辉伟绩,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奋斗、科技报国的光辉事迹,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首映式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赵长印,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刘剑,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蔡传道等分别发表致辞,对影片的成功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张钰哲先生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导演陶鸿和主要演员也分享了创作心得和拍摄体会,表达了对张钰哲先生的敬意和对我国科学事业的热爱。在观影之后,现场观众和主创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中国科学院文联领导、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及各所领导与职工代表、紫金山天文台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职工学生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师生代表、影视单位代表和主创人员等近 300 人参加首映活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毛瑞青主持活动。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是钟寅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