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刚,男,汉族,1951 年 1 月出生,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陵人。
千金一诺,善行无疆。20 多年来,没有丰厚待遇,只有起早贪黑,郭德刚始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守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他守的不仅仅是墓,还守着红军烈士忠魂,更守着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
千金一诺,善行无疆。
朝夕为伴,守护英灵。
红色传承,永放光芒。
——致敬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陵人 郭德刚
延伸阅读:
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秋雨绵绵,哀思无限。傍晚时分,贵州郭德刚内,宣讲结束并送走最后一批前来接受革命先烈精神洗礼的游客后,72 岁的守墓老人郭德刚回到宿舍。接过老伴儿递来的热茶,郭德刚喃喃自语:" 一天,就这样过去喽,充实 …… 师父,我没辜负您的心愿吧?放心,跟您一样,我也干到老。"
郭德刚思念的师父,是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一代守陵人刘付昌。克服吃不饱饭的困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刘付昌修墓守陵 50 载,直到 2018 年 7 月离世。其间,郭德刚与师父一起守陵 19 年。19 年时间里,师父的一言一行以及英烈精神,深刻影响着郭德刚。刘付昌临终时,郭德刚向师父承诺:自己也要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郭德刚的师父刘付昌,1922 年 5 月生于鲁班镇小水村,曾参加过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浙江、解放福建的战斗。因作战勇敢,他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2 次。
1955 年,刘付昌复员回乡,被分配到鲁班区小水乡任武装干事。3 年后,因行政区调整,组织派他到新成立的鲁班公社担任武装部长。上任仅仅 3 个月后,因不会写字,他辞去了武装部长职务。他向上级领导诚恳地表示:" 当干部要有文化,我打仗可以,坐办公室一定会误国家的事,一定会影响单位工作。"
就这样,他回乡当起了农民。为养家糊口,他经常为供销社 " 跑运输 ",从竹坝背中草药等农产品到鲁班,再从鲁班背盐巴、煤油、布匹到竹坝的销售点。背上 100 多斤重的货一去一来就是 40 里地,一整天挣得的收入是 4 角钱。4 角钱,解决的是一家 8 口人用盐巴、煤油的大事。
不背货时,他就与村民一同在山坡上种庄稼、打柴火。见他日子过得紧巴,有乡亲替他可惜:" 放着武装部长不当,偏跑回来遭罪,连饭都吃不饱,图啥?"
对大家的议论,刘付昌不言语,自己的决定,不后悔!
1968 年,为维修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熟悉刘付昌的区委书记张德清,找到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刘付昌,嘱托道:" 老刘,你当过兵、打过仗,对工作又认真负责,组织信任你,派你去维修烈士墓,然后守墓,如何?守好烈士墓,是一辈子的事哟!"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距刘付昌老家五六公里远。
1935 年春,中央红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打响了著名的鲁班场战斗。战斗有力地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为红军顺利实现 " 三渡赤水 " 赢得了宝贵时间,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寻找中,先后发掘出 146 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于烈士血染的鲁班场晏家山上。
受烈士精神的感染,也是回馈党组织的信任,刘付昌郑重地受领了任务:" 书记,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
就因这句承诺,刘付昌辞别家人,在陵园里一修、一守就是整整半个世纪。
起初,刘付昌带领工人修陵园的围墙、路道、墓地。3 年修建过程中,因经常吃不饱饭,工人干着干着就走了,留下未完成的工程,刘付昌又继续修。
晏家山上,在天天吃苞谷饭、喝南瓜汤的情况下,刘付昌从山脚下背砖上山,又一块一块砌完近千米长、两米高的围墙。山顶光秃秃的,他就背土上山,然后栽上树,或者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柏树。修完烈士陵园,他就在陵园里搭起一个简易的工棚安下了 " 家 ",陪伴长眠于此的 146 位红军烈士。
50 年间,经他栽种并成长起来的千余棵柏树、梧桐、白杨等,有的双臂都合围不拢。树叶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他为来访者讲解先烈故事上万场次,打动震撼了无数来访者。他每天围着烈士墓转,与烈士们对话,有道不完的战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
徒弟郭德刚告诉笔者,刘付昌 50 年间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是民政部门送他去百里之外的遵义疗养院疗养,可几天后他又跑了回来。50 年间,他就去过县城几次,还都是因为检查身体或探视病中的胞弟。
陵园内,他栽种了数十棵葡萄和柑橘。几年后,果子上树,来陵园的人就想品尝一下刘大爷亲手培育的果实。没想,大家失望了,他是种给烈士 " 吃 " 的。二女儿刘世芬 20 岁那年去陵园探望父亲,见父亲摘了几盘熟透的葡萄过来,以为父亲是摘给她吃的。岂料,父亲直接将葡萄端到烈士墓前,口中不停地念叨着:" 烈士们、战友们,我种的葡萄熟了,你们先尝尝。"
" 在爸爸心中,烈士的分量最重。" 父亲用葡萄敬烈士的那一幕,30 多年后仍清晰地浮现在刘世芬眼前。
守墓之初,刘付昌没有工资,待遇就是政府解决的两餐饭。为减轻食堂负担,他就在陵园树林下种菜种瓜,自己吃不完就背到区部食堂充公。20 世纪 90 年代初,他开始领取每月 36 元的补贴。补贴不多,可刘付昌常说,和牺牲的战友比,自己已经够庆幸了。
后来,待遇渐渐提高,每月有 2500 元工资。收入增加了,可刘付昌依然省吃俭用。据大女婿曾凡坤回忆,一件 " 涤卡布 " 上衣,岳父穿了 20 年。特别是刘付昌那顶 " 雷锋帽 ",曾凡坤结婚的时候就看到他戴起的,30 年后,曾凡坤的儿子都结婚了,他还在戴那顶帽子。" 只要能穿,就不能扔,不然就是忘本。" 曾凡坤永远记得岳父这句话。
刘付昌节省下来的钱,都干什么去了?二女儿刘世芬说,除了借给困难的乡亲,就是资助贫困大学生了。借出去的钱,他也不指望还。当然,也有来还的,可他却从不去催。受过刘付昌资助的刘斌介绍说,当年他考上大学,刘大爷就来家中祝贺,并亲手给了他 500 元钱,临走时还叮嘱他:" 娃儿,好好读书哟,将来为国家干大事。"
刘付昌还有一个捡废品的习惯。其实,卖废品每次也就能卖二三十块钱,可他坚持要这样做。他常对二女儿说:" 有几分算几分,能帮别人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没有强吧!"
刘付昌的事迹打动、感染了很多人,郭德刚就是其中之一。
"1998 年,我来陵园参观,听了刘大爷的感人事迹后,很受触动。刘大爷是退役军人,我同样也是,我也应该像他那样干出点样子来。"
郭德刚曾参加过作战支前,身上留下的伤痕让他倍感光荣。" 可我躺在‘光荣簿’上,在回乡的 20 年时间里‘一事无成’。我必须做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跟刘大爷一起为红军烈士守墓!再说,刘大爷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接班。" 下定决心后,郭德刚手握申请书找到民政部门。经组织考察,郭德刚最终如愿以偿。
1999 年 12 月,从家中背起铺盖卷,年近 50 岁的郭德刚到陵园刘付昌住的简易房子里 " 安营扎寨 ",自此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第二个守陵人。
对新来的徒弟,刘付昌很满意也很欣慰。除了介绍烈士、介绍陵园修建的历史外,再无其他交代。" 我干啥子,你就干啥子,很简单。" 刘付昌就提了这么个要求。
第 2 天,天刚蒙蒙亮,刘付昌起床了。洗漱结束后,他便拿起扫把,出门开始清扫广场、台阶、路道。刘付昌不作声,也不呼叫徒弟。等郭德刚醒来,师父已在门外扫了一大片地。郭德刚立即下床,提起扫把跟随师父扫起来。扫着扫着,郭德刚感到奇怪,地上没有树叶和垃圾,也没有什么尘土," 我们师徒俩这是扫什么啊?扫空气啊?" 郭德刚疑惑不解。
第 3 天,天边刚起鱼肚白,刘付昌扛起扫把,又出门了。醒来的郭德刚觉得师父扫这地,跟太阳底下点灯有何两样?嘟囔了两句,郭德刚倒头又睡了。
第 4 天清晨,在门外扫了将近两个小时地的刘付昌回来了。这时,憋了一肚子话的徒弟郭德刚问道:" 师父,地那样干净,您天天起这样早去扫,为啥子?"
" 你的脸不脏,为啥子一起床就要洗?陵园里的地,就是烈士的‘脸’嘞 ……"
师父一句简单的比喻,一下子震住了郭德刚。
从此,师父起床,他就起床,师父扫地,他就扫地。" 光跟着师父扫地,我每年至少要用 60 支扫把,守陵 23 年来,我一个人就大概用去 1300 多把。" 郭德刚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懂得了师父那份虔诚的含义,也明白了师父对红军烈士的特殊感情,所以 " 师父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
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栽植花草、讲述历史 …… 师徒俩深知自己看似枯燥的工作实则庄严、崇高,其中蕴含着守陵人的承诺、对英烈的崇敬以及为党工作的忠诚。
郭德刚去守陵了,可家中 10 来亩地,每年要出栏的 10 多头猪、牛,以及全家人的日常开销,包括孩子的抚育,全落在爱人田云芬肩头。她告诉笔者:" 这么累的活儿就我一个人干,当初肯定有埋怨。但一想到老郭也是穷苦孩子出身,也当过兵,一想到老郭‘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报答国家’的心愿,慢慢也就理解了。你想,没有革命烈士,哪来今天的幸福日子?"
2018 年 7 月 21 日,师徒俩一同守陵 19 年后,96 岁的师父刘付昌与世长辞。留给徒弟郭德刚的,就是师父 " 守陵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 的精神财富。师父的遗愿就是:" 守好墓,守好烈士,直到生命结束!"
化悲痛为力量,郭德刚继续坚守。他依旧每天 6 点起床,6 点半开始清扫陵园、擦拭墓碑、整理鲜花,8 点半准时开园,并登记入园信息,随后为前来参观祭扫的人讲英烈战斗的故事,讲师父守陵的故事。郭德刚告诉笔者,近些年到烈士陵园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建党 100 周年之际,最多的一天有 46 个单位、2000 多人,他宣讲了 28 场," 当时嗓子都讲冒烟儿了 "。
" 守护好陵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现如今也已年过古稀的郭德刚坦言,他跟师父一样,生命早已融入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了。
(文:王洒 图:仁怀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新华社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