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 / 文 王玉秋晨 / 摄)2 月 3 日下午,近百名现代 + 小记者走进现代快报,参与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庆龙年主题活动。在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 南京吆喝 " 代表性传承人赵爱民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制作面塑 " 小龙人 "、唱秦淮花灯谣,在体验手工制作快乐的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捏面塑!他们做的 " 小龙人 " 创意满满
下午 2 点,小记者们在赵爱民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面塑 " 小龙人 "。赵爱民先拿出了他制作的面塑给小朋友展示,手捧金元宝的 " 小龙人 " 可爱又喜庆。
△小记者们在赵爱民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面塑 " 小龙人 "
接下来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环节,捏着手中的面团,小记者们兴致盎然,他们将绿色的面团打好底后,就开始制作小龙人的头与身体。" 线条要直一点 "" 第一步头、第二步身子 "" 爷爷来帮你 "…… 在制作过程中,赵爱民不时走到小朋友们身旁指导。
捏龙头、犄角、眼睛、再装饰上龙须 …… 小记者们一步步制作着。记者看到,同学们创意满满,对 " 小龙人 " 进行设计,有的在龙角上装饰红色蝴蝶结,有同学给 " 小龙人 " 设计了红色花朵、" 刘海 " 等。还有同学制作的 " 小龙人 ",长着长长的胡须,一下子就把年龄感拉满。
△小记者们一步步制作着
" 活动很有趣,捏出来的‘小龙人’很漂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一年级(7)班孙奕宸面前的小龙人已经快要完成,在 " 小龙人 " 的四周,孙奕宸用红色材料进行了装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一年级(7)班孙奕宸(右 1)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四年级(11)班陈靖祺捏的 " 小龙人 " 非常健壮,看到活动预告时陈靖祺就很感兴趣。当天,他花了一小时终于做好了眼前的 " 小龙人 " 面塑," 刚刚做龙头时花了很长时间,制作过程很好玩,也很开心。"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四年级(11)班陈靖祺
收获多!小朋友们学唱秦淮花灯谣
制作好龙年主题面塑后,赵爱民带着小朋友们学唱起了秦淮花灯谣。
" 穿新衣、戴新帽、家家门口放鞭炮,又敲鼓来又打锣,迎接新年到。娃娃诶,出来玩灯喽,玩灯的朋友出来喽,不要你红,不要你 lu(绿),只要一根红蜡烛,红蜡烛。" 在赵爱民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很快学会了朗朗上口的秦淮花灯谣。
75 岁的赵爱民是老南京人,从小生活在老城南一带,这首秦淮花灯谣正是流传在这一带。" 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南京的老吆喝、捏面塑,同学们虽然年龄小但在帮助下都完成得挺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感受非遗项目,希望对孩子们起到非遗文化宣传作用,让孩子们知道南京有很多非遗项目和民间手工艺。"
△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 南京吆喝 " 代表性传承人赵爱民
" 活动很有趣,可以制作‘龙人’,还可以见到赵爷爷的作品。"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二年级(3)班的石若娴开心地说。石若娴妈妈感慨道:" 孩子现在对传统工艺亲身感受得越来越少,大部分只能通过视频、电视了解,这场活动让孩子与艺术家互动,现场授学,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也更感受到了过年的氛围,收获很多。" 她表示,不论是观江豚,参与公益、读书科技类活动,现代快报组织的小记者活动都能让孩子切身有收获,很有意义。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二年级(3)班的石若娴
长知识!小记者组团现场采访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五(3)班的同学们更是组团来学习。他们围坐在赵爱民周围,提出自己的问题," 面塑什么时候出现?发源地在哪?"" 赵爷爷以前做什么工作?" 赵爱民一一耐心解答。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五(3)班的同学们
第一个提问的翟皓轩说,这种采访的形式,不仅可以问出心中的疑惑,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我是现场想到有这个问题的,面塑是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可以传承到现在呢?" 翟皓轩说,当天的活动让他感受到非遗很有趣,自己通过学习又增加了一项技能。
△第一个提问的翟皓轩(左一)
" 我要问的是,古人都没有说明书,怎么能制作出面塑呢?" 在潘奕辰看来,自己在活动中了解的非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很有帮助。孔圣卿也认为,学习的内容对以后有所帮助," 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了解的非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很有帮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