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回高新区
据西安高新区官网 " 领导之窗 " 一栏更新显示,陈辉,已任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这意味着,时隔六年后,陈辉从西咸新区又再次回到了高新区。结合 1 月 24 日西安市委组织部发布的任职公示中 " 拟进一步使用为市属开发区正职 " 的表述,陈辉未来的工作安排已然不言自明。
②
水电三局子弟中学的 " 励志校友 "
微信公众号 " 汉滨初中滨江校区 "2021 年披露了一些少有人知道的故事——出生于 1970 年 5 月的陈辉,虽然公开简历中写的是 " 安徽灵璧人 ",但中学就是在陕西就读,也算是半个老陕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康水电站开工建设,水电三局由此落户安康,工程局建设之初,人员来自五湖四海。1988 年,陈辉从水电三局子弟中学(现汉滨初中滨江校区)毕业后考入西北大学。1992 年 7 月又回到水电三局科研所工作。
1993 年 8 月起,任教于母校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顺道一提的是,据微信公众号 " 汉滨初中滨江校区 " 前述文章显示,陈辉先后取得西北大学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1998 年,正值西安高新区全面进入二期开发阶段,也就是这一年,陈辉离开三尺讲台,来到西安高新区工作,历任西安高新区欧美投资促进局局长、招商一局局长、招商二局局长、招商三局局长、综合改造办主任,2012 年 4 月任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2018 年,西安高新区拉开了 " 三次创业 " 的大幕,不过,此前一年西咸新区调整为西安市代管,招商引资工作经验丰富的陈辉被委以重任,调任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在西咸新区工作的 6 年间,虽然经历了西咸新区领导班子成员的多次变动,但招商引资始终是陈辉的分管领域。据西咸新区官网显示,此番履新前,陈辉负责新区科学技术、外国专家、创新创业、招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分管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办公室)、投资合作局、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系钓台街道。
相比此前,增加了秦创原相关方面的工作。
如今重回高新区,这无疑是对陈辉在招商引资和秦创原方面工作的肯定。
" 汉滨初中滨江校区 " 前述文章对于陈辉这位 " 励志校友 " 如此介绍道:参加工作近 30 年来,陈辉以其专业的英语语言能力、经济管理水平和涉外工作经验,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安高新区和西咸新区工作期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牵头引进了美国美光半导体公司、应用材料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日本 7-11 公司等数百家跨国企业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③
高新区,继续向更高、更新迈进
在 " 创新驱动发展 " 时代新要求下,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城市竞争,越来越体现在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上,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主导战略。西安,或者说是陕西,概莫能外。
显而易见,在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整合成为浐灞国际港后,西安 7 大开发区中,西咸新区布局有举全省之力的秦创原总窗口,而作为硬科技的策源地和聚集地的高新区,不仅承担着建设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的重任,更是 2023 年获批的国家级 " 双中心 " 的核心承载区。
陕西打造科技强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秦创原、" 双中心 " 这两大科创 IP 的建设质量和成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新管委会原主任齐海兵赴西咸新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辉重返高新区,这样的 " 双向奔赴 " 式人事安排,有利于承担着相同重大使命的两个 " 国家级 " 开发区协同奋进。
心细的人应该注意到了,近期,总理来陕调研,其中就到过高新区、西咸新区几家科技型企业,"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这也是公开报道里的高频词。
有一个现实背景值得一提。
2023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部署了 2024 年经济工作,其中一个就是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会议提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再具体到高新区。
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是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全省高新区的领头羊,西安高新区已经培育出了光电子信息和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 100 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可谓名副其实的 " 西部车城 "。
放眼当下,正处于 " 第三次创业 " 关键时期的西安高新区,这两件重要的工作是绕不开的。
其一,心怀国之大者,全力推进秦创原,特别是 " 双中心 " 建设,这是省之大要、市之大事。其二,当 GDP 份额已接近全市的三分之一,进而把到 2035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作为明确的奋斗目标,掐指一算,在未来的 11 年间,一方面,需要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积极构建 " 西安研发 - 异地转化 " 协同创新体系,辐射带动西安都市圈硬科技发展,另一方面,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更深层次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这也是 2015 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 " 一带一路 " 创新之都的必由之路。
已过而立之年的高新区,将继续向着更高、更新迈进。
高新区,就得更高、更新。以 " 双中心 " 建设为重头戏的高新三期才刚刚开始,包括陈辉在内的诸多高新人,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来源 / 鲜杂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