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节,年度 " 花式催婚 " 大剧迎来高潮。
" 年纪不小了,也该结婚了 "" 先成家后立业,都多大岁数了还不找对象 "" 别再挑挑拣拣了,挑来挑去只能挑别人剩下的 "" 你不结婚,我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 "" 你看隔壁谁谁谁,跟你一样大,娃都会打酱油了 "…… 一边是苦口婆心、心急如焚的父母,一边是 " 我的人生我做主 " 的子女。面对 " 夺命连环催 " 的灵魂拷问,很多单身年轻朋友表示 " 压力山大 "。
去年," 浙江宣传 " 曾探讨过催婚这个话题。今年我们再聊一聊,谈及婚恋,这届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他们真的不想结婚吗?
一
在传统婚恋观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是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写照。美满的期许犹在眼前,但不少年轻人已然将单身作为人生选择。在他们心中," 母胎 solo" 不是贬义词," 单身贵族 " 是潇洒的生活方式。
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683.5 万对,连续第九年下降。可以说,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对于婚恋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更在意精神共鸣。20 世纪 70 年代的 "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 年代的 " 冰箱、彩电、洗衣机 ",再到后来的 " 房子、车子、票子 ",结婚 " 三大件 " 迭代升级,不仅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于无声中体现了婚俗风尚的时代变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重点放在 " 人 " 的身上,更在意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 " 情绪价值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现在的年轻人坚持 " 宁缺毋滥 ",更倾向于 " 跟着感觉走 ",有时甚至会因为父母干预而产生抗拒心理。
再如,更关注自我修炼。不少年轻人虽然向往爱情和婚姻,但同时表现得 " 小心翼翼 "。在他们看来,与其将就自己和别人 " 打配合 ",还不如多多取悦自己,因为 " 没有最好的婚姻,只有最好的自己 "" 婚姻未必可靠,可靠的只有自己 "。于是,有人选择将婚姻大事延后,进而把自我提升和快乐生活摆在第一位,努力考研、考编、创业,攒劲买房、买车、买保险,时不时再来个美容、健身,不断给自己 " 做加法 "。
又如,更享受个人自由。有人虽然对恋爱、结婚不排斥,但对寻找另一半却表现得相当佛系,不管是被动单身还是主动单身,主打一个 " 敌不动我不动 "。虽然偶尔也想品尝一下爱情甜苦,却更贪恋一个人的自由自在,不愿轻易打破原来的生活节奏。此外,还有人奉行 " 不婚主义 ",戏称 "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提倡 " 只恋爱、不结婚 ",甚至迷恋 " 只暧昧、不恋爱 " 的搭子关系。
二
面对爱情和婚姻,这届年轻人既保留着浪漫的想象,又有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可谓多元且复杂。对此,老一辈往往难以感同身受,直言 " 不谈恋爱不结婚,你们小年轻到底想干啥?"
事实上,这届年轻人如此 " 别致 " 的婚恋观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有的是源于个体独立价值的追求。年轻人更懂得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取悦自我,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中去,比如发展爱好,又如奋斗事业。一些年轻女性实现了性别观念与传统认知上的突破,她们用单身来抗衡数千年来女孩要成为母亲的角色设定,用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来证明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很出色,因而相比男性,她们对于婚恋的犹疑态度更甚。
有的是囿于婚恋成本的现实障碍。有人说,爱情是奢侈品,获取成本低,持有成本却很高。不管是吃饭、旅行、节日、纪念日的花销,还是三观不合甚至遭遇背叛的隐忧,都让人不可避免地开始权衡得失,担心恋爱或者婚姻失败会使沉没成本 " 打水漂 ",更遑论繁杂的家务、难管的 " 神兽 "、很牵扯精力的家庭关系乃至不得不让步的个人事业,这些因素随机排列组合都能 " 吓退一名未婚女性 "。而对于很多年轻男性来说,高价婚房、高额彩礼、高昂育儿费用等经济压力和家庭责任,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还有的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婚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婚恋观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一方面,游戏、追星等,很大程度填补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分散了其对于婚恋的精力;另一方面,家暴、出轨等负面信息碎片经由网络传播不断放大,容易误导年轻人形成对婚恋的非理性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引发 " 恐恋恐婚 " 情绪。
可以说,当下面对不恋爱、不结婚,社会的理解度和包容度显著增强,很多年轻人认可对人生的多元选择,也越来越懂得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结婚生子已然不再是必选项。
三
"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科技进步使沟通交流变得极有效率,但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婚恋反而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时代各有不同,每个时代的婚恋观和行为模式自然不尽一致。作为一个 " 过来人 ",笔者有几点感受:
可以耐心倾听,但不用跟着他人的期待走。余华在小说《活着》的自序中写道:"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亲朋好友频繁催婚,更多是在表达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年轻人可以多加理解、耐心倾听,但是婚姻大事,年轻人有必要多些主见,多尊重内心的真实感觉,多融入现实生活。"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这在爱情和婚姻中是颠扑不破的金玉良言。
对家长们而言,急切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对单身儿女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不必因为子女到了某个年龄段,就逼着他们 " 凑合 "" 将就 " 一下,把自己 " 交付 " 出去。强扭的瓜不甜。与其拼命催孩子,不如多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婚恋观,多教教他们学会如何去爱。
来源:浙江宣传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