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礼只是个风俗习惯,只要婚后小两口感情好,日子过得红火,就是我们父母最大的心愿。" 日前,红古区花庄镇河咀村包家正如是说。
包家正和妻子都是当地农民,女儿女婿在外地工作,两人从自由恋爱到结婚,双方家人都很看好。女方父母不仅没有收取男方家的彩礼,还给小两口两万元,让其购置家具,就连婚礼都省去了繁琐的仪式,只邀请了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共同见证了小两口的幸福。
去年 10 月,红古镇旋子村村民张先生的父亲因病去世。张先生家族长期经商,家庭条件比较好,张先生原本计划拿出 20 万元操办父亲的丧事。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闻讯后,按照村规民约对其进行了劝阻,并与张先生及其兄弟姐妹进行了沟通。最终张先生同意了理事会的建议,丧事从简,整个丧事仅花费了一万多元。
推进移风易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红古区通过全面开展 " 十个一 " 文明新风倡导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并将新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旋子村的村规民约规定,彩礼不超过 5 万元、婚车不超过 6 辆、非亲人员随礼不超过 100 元,切实减轻了村民的人情负担。" 有了村规民约的约束,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比以前少了很多,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 旋子村党总支书记张中华坦言。
村规民约在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古区各村将事前监督约束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及时掌握全村群众的 " 办事 " 动向,如果谁家有婚丧嫁娶事宜,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都会及时上门,第一时间了解宴席标准、礼金等情况。在此过程中,红古区不断强化基层 " 一约四会 " 自治组织治理能力建设,修订完善具有本村特色《村规民约》34 个,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公布,让老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健全完善各村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并积极动员乡贤社老、" 五老 " 人员加入自治组织,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活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自治程度。同时,运用正反案例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
" 红古区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持续提升红白理事会知晓率和移风易俗满意度,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激发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宣传引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进步的各类活动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以不断形成良好社会清风、文明乡风、和谐民风。" 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卢继贤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通讯员 鲁文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