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24-02-19
今天的梅村,好热闹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

吴文化发源地

"江南第一古镇"

梅里古镇人潮涌动

在舞龙灯、踩高跷、抖空竹等

民俗活动的烘托下

2024年

"水韵江苏·非遗陪你过大年"

——无锡梅村泰伯庙会

民俗巡游热闹开场

"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活动吸引了无锡及周边地区的

10万余名市民游客

一起"轧闹猛"、品年味

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历史渊源,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庙会。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梅村都要举行泰伯庙会,邀四乡百姓游泰伯庙、焚香参拜泰伯,纪念先祖开发江南的历史功勋。2014年,泰伯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隔四年,泰伯庙会终于回归!

今年泰伯庙会民俗巡游路线、方式

与往年有所不同

不仅在中华德城广场

有定点表演

还进入热闹的梅里古镇

和附近街区巡游表演

巡游队伍从中华德城广场进入古镇,然后沿着吴歌台、泰伯庙向西左转上梅里路,再至新友路,整个巡游路线约1.3千米,巡游时长约1小时。

巡游由街道各社区特色民俗队伍组成,有旗幡牌匾、舞龙舞狮、腰鼓、挑花篮、五福临门等,以展示梅里群众文化风貌为主要内容,通过流动表演的形式,营造欢快、热烈、和谐的喜庆氛围。

其中,除了传统的保留节目外,今年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巡游表演队伍,比如,"春日宴"汉服队、"旗美锦瑟"旗袍队等,这些新加入的队伍用各自的方式展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人耳目一新。

赶庙会

怎能错过逛市集呢

今年的泰伯庙会市集安排在梅里古镇内

现场不仅有

蔡阿水羊肉、钱氏古法酒酿

梅里水生面、茅塘桥猪头肉等

梅村当地美食

还汇聚了各地的特色美食

市民游客可以在古镇上

沉浸式游逛市集、观灯赏花、品尝美食

体验梅里特色传统年俗

除了泰伯庙会

梅村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你了解梅村的历史吗?

近日

《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正式发布

第一批推出60集乡土江苏系列

每集5分钟

今天跟着小布一起走进

《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

——梅村

梅村 吴国古都兴盛地

这是一方有历史厚度

文化深度、情怀温度的土地

伯渎河在这里

潺潺流淌了数千年

碧波绿水之间

浸润的是开蛮化俗

孕育吴韵的历史底蕴

绵延的是崇文兴市

书香传家的文化基因

传承的是德兴天下

开拓创新的高风亮节

这就是梅村

梅村,古称梅里,具有三千两百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江南开"史"的地方。她位于太湖之滨,地理位置优越,南临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北枕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锡太路穿境而过,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横贯东西,福泽沃野。

这里伯渎九旎,梅里家园自古钟灵;这里温润婉转,吴韵精髓风生水起,曾先后荣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享有"江南第一古镇"、"中国二胡之乡"等美誉。

泰伯奔吴成就千古美名

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携二弟仲雍来到江南,决定在此安家落户。泰伯他们定居梅里后,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引领当地民众修水利、兴农桑、施教化、殷民实,以德立邦,赢得信任,被拥立为首领,筑城于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吴地文明由此滥觞。据《毗邻志》载,"自泰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此。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阖闾始都姑苏而迁都焉",梅里为都前后近六百年,是名副其实的"句吴古都"。

德行天下,厚德载物。泰伯被孔子尊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中列泰伯为"第一世家"。

奔吴拓荒,泰伯用他的辛勤睿智打开了一扇门。泰伯"功辟江南"的功绩早已成为江南吴地人们心中"德"的最崇高体现,梅村也因此有了"至德名邦"的美誉。

古韵飘香缭绕余钟磬音

左:至德名邦 右:泰伯庙

在悠悠流淌的伯渎河畔,有一座被称为"南方第一家"的"泰伯庙",那是特意为纪念泰伯而建。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桓帝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

石坊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2006年5月,泰伯庙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梅村都会上演一场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泰伯庙会"。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为了纪念泰伯造福江南的丰功伟绩,也为了祈求来年得到泰伯的庇护,吴地民众和八方人士怀着虔诚的心情,纷纷涌入泰伯庙朝拜祈福,梅村乡间至今流传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这一天,梅村大街上敲锣鼓、舞狮子、扭秧歌、跳财神、踩高跷、抖空竹、挑花篮、荡湖船等花样繁多的民俗表演让人目不暇接,剪纸、刺绣、竹刻、甩石锁、做糖画、塑泥人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引来满堂喝彩,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特色商品和民间小吃更是让大家流连忘返,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梅里共享"梅"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也回来寻根问祖,了却乡愁。

绵远悠长流过三千岁月

迈步梅里,你会在一片小广场上看到一块刻着"江南第一人工运河——伯渎河"的长圆石碑,离它不到三十米的那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正是伯渎河。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说是泰伯来到梅里之后,发现这里经常发生水灾,为了灌溉、排洪,便带领当地居民开泾凿渎,兴修水利,开挖了中国历史上江南的第一条运河——伯渎河。伴随着"一渎"相继开挖的,还有 "九泾",即龙泾、香泾、洋泾、梅泾、跨长泾、鸭沙泾、毛家泾、啸傲泾(鸿声境内)、界泾(荡口境内)。

据《梅里志》记载:"泰伯渎。西枕运河,东连蠡湖,而梅里当其中,长八十七里,广十二丈,起自无锡县东南五里许,历景云、泰伯、梅里、垂庆、延祥五乡,人长洲界,相传泰伯所开。"

九泾一渎的开凿、疏浚,大大提高了本地水系抗洪排涝、灌溉农田的功能,有力地发展了以梅村为中心的句吴国的农业生产,也畅通了水上交通。

伯渎河东接漕湖、向西与无锡的大运河贯通,从而构成了锡东地区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伯渎河不但使句吴地区生活由半耕半渔向以农耕为主社会转向,更对江南水利、农业、军事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江南地区的人文发达、富足丰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夏,在古伯渎河两岸发掘出梅里遗址,先后出土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南北不同生活器物。流淌千年的伯渎河是梅村的历史之河、生命之河、文化之河。

近几年,梅村持续深挖伯渎河古韵,加强生态治理修复,打造美丽滨水景观,并利用现代科技,在节假日夜晚上演灯光秀,使伯渎河变身"网红打卡地"。

余音袅袅不断撩动心弦

《梅里志》中有泰伯"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以礼为尊"教化"荆蛮"的记载。古老的吴国都邑,最早唱响的"吴歌",乃是当今江南地区各类音乐、曲调乃至戏剧的祖先。2006年5月,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与吴歌相配的,是梅村的器乐生产,尤以二胡制作技艺为胜。

早在1965年,梅村就兴办了民族乐器厂,开启了梅村制作二胡的历史。如今,二胡产业发展至十几家制作工坊,年产中高端二胡约50000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是国内重要的二胡产业基地,在全国二胡制作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1年9月,梅村二胡制作技艺上榜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胡制作大师陆林生(已故)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称号,万其兴、强金波、黄建洪、卜广军、强晓民获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称号,数十人在全国二胡制作比赛中获得佳绩。

2011年10月,无锡梅村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冠以"中国二胡之乡"的美誉。2012年4月,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在视察梅村二胡文化园时题字"中国二胡之乡"。

梅村全力打造梅村二胡品牌,先后建成了国内首个集二胡历史文化展示、二胡生产工艺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梅村二胡文化园,以及集二胡制作参观、二胡技艺体验、二胡文创展销等一系列实用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梅村二胡产业园。

梅村二胡作为文化形象大使频频出现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先后亮相德国、美国、法国、塞浦路斯、新西兰、南非、英国等国文化交流舞台,也持续多年奏响新年音乐会剧场。

2018年7月,江苏省青少年音乐"小茉莉花奖"二胡大赛在梅村举行。2019年10月,梅村二胡奏响国家大剧院。近年来,"梅村二胡"曾数次花开央视荧屏,先后登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中国二胡之乡"实至名归、声名远扬。一曲二胡,撩动人们的心弦,让世界聆听梅村。

上 左:蔡阿水羊肉 右:钱氏古法酿酒

下 左:清水油面筋 右:小阿姨酒酿

梅村的非遗文化不仅拥有"指尖上的技艺",还有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舌尖上的诱惑",在古色古香的"钱氏古法酿酒"坊,可以品尝独特的江南美酒。还有"天天清水油面筋"、"蔡阿水羊肉"、"小阿姨酒酿"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尽显古都味道,令人回味。

崇文重教桃李满园飘香

梅村自古重教化,施周礼,是著名的诗书礼乐之邦。梅村先祖秉承"清白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崇文重教,圣贤辈出,孕育了唐代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宋代抗金英雄李纲、元代大画家倪瓒等众多名师大家,走出了钱穆、钱令希、钱仁康等一大批学术泰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梅村有一条几乎所有人都绕不开的一条路——梅育路,这条路上聚集了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吴风中学、无锡梅村实验小学、梅村中心幼儿园等多所学校,每天有上万名不同年龄段的学子在这里学习、成长,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近年来梅村教育事业持续攀高,梅村高级中学、梅村实验小学、梅村中心幼儿园等3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厚积薄发、老当益壮,近年来培植的教育新品牌——梅里中学、吴风实验学校等也茁壮成长、风华正茂。

数据显示,目前辖区内有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共16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2所(1所公办、1所民办),小学3所,幼儿园10所(6所公办、4所普惠民办),构建成了从托幼、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年才俊,不出梅村地界便能享受到成套系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将教育打造成梅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很多新市民慕名而来,定居梅里,一个个孩子在这里奠定人生基础,整理羽翼,展翅高飞。

融合发展擦亮文化名片

吴文化,是一滴丰盈饱满、温润飘香的翰墨,从梅村的泰伯庙里起笔,点染泼洒,经由伯渎河的水波荡漾,不断延伸,滋养了梅村的山水、田园与子民,也丰富了吴地的文化形态。近年来,梅村坚持走"文化强街"战略,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探索文旅融合,不断提升地区的综合文化实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020年以来,梅村人民秉承"振兴梅里"的初心,肩负"弘扬文化"的使命,传承弘扬、忆古出新,集众家之长、汇各界之力,精心打造了振兴文化、引领潮流的梅里古镇项目,成立了薛燕工作室、赵氏工坊、国韵文化、桑蚕文化馆工作室,建设了梅里遗址博物馆、钟书房等文化场馆,开启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历史新篇章,孕育出了庙会民俗游、文化寻根游、红色经典游等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形态和旅游线路,让梅里古镇成为了无锡旅游网红打卡地、长三角地区全景旅游体验地,为"江南第一古镇"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古吴地,梅里至德邦。三年来,梅里古镇实现年游客量超2000万人次,年销售额超4亿元,荣获江苏省示范步行街、江苏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江苏省夜间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建设单位等多个省级荣誉,充分展现了梅里古镇所承载的"泰伯至德"这一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涵,一个宜居、宜商、宜业、宜游"产城融合"的古镇新城正在"花开梅里、香飘江南"!

梅村,江南开"史"的地方。跨过历史长河,秉承了三千年的文化底蕴,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正在谱写新的腾飞篇章!

这个周末

一起去梅村走走逛逛吧~

来源:方志江苏、无锡日报、无锡观察等

编辑:无锡发布工作室

相关标签

江南 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