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公开征集评选,近日,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 " 梦舟 ",月面着陆器命名为 " 揽月 "。
△ " 嫦娥三号 " 月面巡视器和着陆互拍图
从 2004 年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走过了 20 个年头。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经顺利完成 " 绕、落、回 " 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探索月球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中国人将在 2030 年前实现登陆月球的梦想。
新名字承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
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
△ 月球正面与背面 资料图
2023 年 8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 2000 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 " 梦舟 ",月面着陆器命名为 " 揽月 "。
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 梦舟 " 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而 " 揽月 " 取自毛主席诗词 " 可上九天揽月 ",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 " 长征十号 "。
据了解,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 " 梦舟 Y"(飞船名称 +" 月 " 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目前,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望月千年,不如探月这 20 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有一批科学家就开始追踪国外动向,把探月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进行论证。直到 2004 年 1 月 23 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才正式立项,并命名为 " 嫦娥工程 ",拉开了中国人探月的序幕。
△ " 嫦娥一号 " 发射升空
2007 年 10 月 24 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 嫦娥一号 " 顺利升空,迈出了 " 绕月 " 的第一步。" 嫦娥一号 " 在轨工作 494 天,初步构建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航天工程体系,并获取了 "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正射影像图 ",这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最终," 嫦娥一号 " 于 2009 年 3 月 1 日受控撞击了月球丰富海区域,圆满完成 " 绕月 " 任务。
△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正射影像图
进入探月二期工程后,中国航天围绕 " 落 " 月,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并于 2010 年发射先导星 " 嫦娥二号 " 完成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验证,以降低后续月球与深空探测的风险。
△ " 嫦娥三号 " 月表着陆画面
2013 年 12 月 2 日," 嫦娥三号 " 搭载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 " 玉兔号 " 奔赴月球。经过 12 天旅程,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的虹湾着陆区,并拍下着陆影像。" 玉兔号 " 对月球进行巡视勘察,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工作了 972 天,远远超出了预期的三个月。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把 " 玉兔号 " 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
△ " 嫦娥五号 " 着陆点 资料图
2019 年 1 月 3 日," 嫦娥四号 " 带着 " 玉兔二号 "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而 " 鹊桥号 " 中继星早已在拉格朗日 L2 点待命,承担了地球与 " 嫦娥四号 " 的通讯中继任务。
△ 月壤样品 资料图
" 返回 " 是无人探月的第三步。2020 年 12 月 17 日," 嫦娥五号 " 怀揣着取自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 40 多年后再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1731 克月壤让中国人更进一步了解了仰望千年的月亮。
中国人的登月梦不远了
中国探月工程的 20 年,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 20 年。
如今," 鹊桥二号 " 中继星已经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整装待发。作为探月四期工程的公共中继卫星,将为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提供中继通讯服务,并与嫦娥七号、八号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而 " 嫦娥六号 " 也于年初抵达海南,计划于 2024 年上半年实施发射。在 " 鹊桥二号 " 中继星的支持下," 嫦娥六号 " 将在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着陆,有望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
让人期待的载人登月任务也于 2023 年 5 月正式启动实施,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月面着陆器 " 揽月 " 的足迹也会像 " 玉兔 " 那样刻在月球上。而在更远的未来,中国人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一系列工程任务,星辰大海的梦想永远不会止步。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储希豪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