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3 年时间带动3000 余名手艺人就业增收,实现累计营收超 2000 万元。贵州籍大四学生肖睿成和团队致力于 " 互联网 + 非遗 ",让苗族银饰走出大山、走向大众。
肖睿成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0 级本科生,三年间,他们走遍了贵州 9 个非遗资源富集地区,走访考察非遗作坊 300 余户,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产品销售转化,为家乡发展探新路 ↓↓↓
以家乡银色,铺就创业底色
肖睿成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苗族人,家族长辈为苗银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听着祖辈们叮叮当当敲打银器的声音长大,对苗族银饰有着极大兴趣。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后,肖睿成更加深入地接触到新媒体领域并学习相关技能,而他也始终心心念念如何助力苗族银饰获得更好发展。
" 互联网 + 非遗 " 的模式创新如今在网络上热度不减,但如何真正让苗族银饰走出大山、走向大众?大一时,面对家乡苗族银饰 " 好产品没有好销路 " 的难题,肖睿成将创业想法跟几位好友和盘托出,大家一拍即合。随后团队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发现,苗族银饰不仅存在销路不通的问题,宣传无流量、产品无创新,无法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也是亟待解决的产业之痛。
以产业痛点为引,肖睿成和团队成员向政府、企业等多方学习取经,最终确定了产品创新、推广创新、模式创新的 " 三新 " 方案,并通过设计、直播、IP 孵化和电商平台等途径,完成非遗产品的销售转化。
" 非遗的赓续,靠传承靠创新也靠传播,希望在新技术、新载体的加持下,让苗族银饰‘活起来’、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这是我们团队的初衷。"肖睿成说。
创新+非遗,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非遗技艺,一端连的是传统,一端接的是当下。肖睿成认为,要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与古为新,与时俱进,让古老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
传统的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而肖睿成和团队坚持 " 小而美、轻而美、精而美 " 的创新设计思路,并就此与国家级苗银非遗大师合作打造了 "50+ 类 " 新品。他们卸下了传统银饰的厚重感,为 " 老手艺 " 注入新活力,制作的新品款式新颖、容易佩戴,拓展越来越广阔的年轻人市场。
围绕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的品牌发展理念,肖睿成团队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实现非遗带动乡村振兴;采用线下线上同步推广销售模式,实施 " 零启孵化 " 计划,成功打造包括 " 银匠雪儿 " 在内的 5 位 " 文化 + 产业网红 IP";利用大电商平台,创新通过传统电商、跨境电商多平台推动 " 黔货出山、出海 ",建立良好的销售机制,进一步传播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及产品。
▲银匠雪儿
近年来,贵州文创产业产值呈递增趋势,市场容量巨大,在政策支持不断加码的良好产业发展背景下,肖睿成和团队通过创新内容表达、打通线上线下等探索,让苗族银饰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来源 青春上海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