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 徐红艳)2024 年 2 月 29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 2023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涵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 位列第一。气象大模型有何神奇之处?我们天天关注的天气预报,已经用上了吗?现代快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江苏省气象台专家。
"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 是来自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据悉,田奇、毕恺峰、谢凌曦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适配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有效减少迭代误差,成功实现了精准的中期天气预报。在 1979-2017 年全球天气再分析数据上训练后,构建了盘古气象大模型。
该模型能够预报 7 天内的地表层和 13 个高空层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 0.6 天左右,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误差相较于 ECMWF 预报系统降低了 25%。该模型仅需 10 秒即可完成全球 7 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计算速度较数值方法提升 1 万倍以上。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突破。
2023 年 7 月 5 日,《Nature》刊发华为云盘古气象研究成果,业内专家普遍给出了正面评价,认为盘古开启了新的预报范式。不过,也有专家指出 AI 模型存在依赖再分析数据、解释性不足、判断极端天气偏差等问题。
气象大模型在国内已经广泛应用了吗?江苏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庄潇然介绍,近两年气象大模型在天气预报领域应用越来越多,应用覆盖面快速提升。江苏省气象台是国内最早接触、应用并参与 AI 气象预报技术的气象业务部门之一,目前包括大模型在内的 AI 技术已经在天气预报的多个环节中使用。" 从数小时内的短临预报,到 3-7 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都有用到。"
庄潇然介绍,江苏省气象台对盘古气象大模型开展过本地化试用评估,发现它的计算效率确实很高,对高空环流形势场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对地方气象台而言,计算效率固然非常重要,同时对降水、气温、风速等地面气象要素的预报准确度及精细度也有较高要求,现阶段气象台预报员的经验仍起到主导作用,对各种数据综合判断后,才会对外发布天气预报。
未来,AI 能代替预报员吗?庄潇然说,AI 天气预报的计算效率确实远胜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效率也是天气预报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天气预报不光要 " 快 ",还要 " 准 "。各地的气候都有其特殊性,以江苏为例,处于沿海平原地区,南北气候交汇的位置意味着强对流天气相对高发,目前各种大模型的预报准确度和精细度仍不够理想。" 像龙卷风这种高度非线性的强对流天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要以预报员的人工经验为主。" 他表示,未来 AI 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应用肯定还会更广泛和深入,业内人士也愿意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 AI 模型与传统方式优势互补。
相关链接:
2023 年度第 19 届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由近 100 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从中遴选出 30 项成果,在此基础上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 2100 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对 30 项成果进行投票,评选出 10 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入选 2023 年度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的成果名单。
名单如下: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3. 发现大脑 " 有形 " 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5.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 DNA 精准操纵
6. 揭示人类细胞 DNA 复制起始新机制
7. " 拉索 " 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8.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9. 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
10.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