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从凑钱演戏到荣誉不断,从无人入团到国家级演员增多,这个基层剧团始建于 1955 年,历经风雨扎根乡村沃土、坚守农村一线,每年坚持义务“送戏下乡” 120 场以上,还创新农村题材轻喜剧,做出亮点、精品。近日,涟水县淮剧团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苏省第十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流动舞台车覆盖全县
“只要车开得进的地方,舞台就能立马搭起来。”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告诉记者,剧团在全县 16 个镇街中,选择有条件的村居社区建立了 126 个百姓大舞台固定点位,同时,综合运用流动舞台车确保了“送戏下乡”覆盖全县。为了丰富公益演出覆盖面,剧团辗转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各乡镇巡演。
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 提到这些荣誉称号,翟永军满脸自豪。但是只有他和这个剧团成员知道,这背后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几十年。
翟永军 1991 年进艺校,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涟水剧团。“基层剧团确实辛苦,面向农村,福利待遇也不好,只能靠自己突出重围。” 翟永军说,当年,基层院团面临改革,新媒体的出现对戏剧的冲击很大,老百姓看歌舞,逐渐放下了看戏。为了排一部戏,剧团停发 3 个月工资,每个人还凑了 2 万,硬是完成了一部农村题材的《鸡村蛋事》 ,此外还有 5 部农村戏打磨了他们 10 年的时间。
演出常演常新,坚持戏为农民写
春去秋来、四季变化,剧团经常高负荷运转,翟永军却乐在其中,作为剧团的大家长,他必须坚持。他回忆起剧团“阵痛”时期,到乡村演出,观众仅有十几人,演员轮流做饭,自己带着被褥,有时候连煤气灶都要自己带,如今,淮剧团已经成为涟水惠民演出的主力军,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农村演出,每年送戏下乡 120 场以上,热爱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多,这更加坚定了剧团死心塌地守护这一方土地。
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成功打造了农村题材“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之首部《哎呦我的憨哥哥》以及多部淮剧小戏等文艺精品,累计获 30 余项省级大奖。
对于获奖的奥秘,翟永军说全靠“深入”。作品创作过程中,剧团深入乡村采访采风,与农民交友,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和村干部谈心、搜集素材。每次排出新戏,剧团都第一时间要走到田间地头,演给群众看,唱给农民听,让“群众说像不像”“干部说真不真”,请老百姓“找茬、挑刺”。从深受群众喜爱的古装戏、传统戏,到近年来的新戏、大戏,剧团演出“常演常新”,以大地为舞台,以蓝天为幕布,深受农民喜爱。
指导外地剧团,培养淮剧传承人
在送戏下乡工作之余,淮剧团一方面坚持与当地演出队交流学习,指导南集范荡村乡土文艺团队、成集条河社区农民艺术团等民间团队,在演出节目的编排上,融入各自文化特色、文化符号、民间风俗,不断充实、巩固农民群众身边的文化服务力量,另一方面还竭尽所能帮助外地剧团成长。
淮剧是他们的一生所爱,他们希望淮剧能够传承下去,能够被年轻人所喜爱。从涟水县幸福里小学、东胡集小学到南集小学,剧团开展了“淮剧进校园”公益项目,打造淮剧传承培训室,组建了淮剧课后服务社团。国家一级演员许晴一有时间,就亲自授课,从唱腔、舞台穿着、形体动作、化妆等方面严格要求。经过剧团的不懈努力,幸福里小学的戏曲文艺团队也在市县校园戏曲大奖赛中屡屡获奖。
“最近获得示范点的荣誉后,我立即和小伙伴们开了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雷锋,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担当。” 淮剧团用数十载的坚守,唱响时代故事;用至诚的奉献,服务一方百姓,淮剧团团长翟永军说:“这是我们对人民郑重的承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