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 成为网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和就业现实选择。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高校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 1179 万人,比去年增加 21 万人。
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怎样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接受采访中表示,在就业形势严峻时年轻人考公、想进入央企国企是自然的选择;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毕业生也在不断调整就业预期,前往中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的比例在提升。
为解决就业问题,刘林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一份建议,呼吁拓宽国内升学渠道和国际留学渠道,在就业方面,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招聘中学历门槛、资历条件过高(超过岗位实际需要)等不合理现象;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和就业新业态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给予相应社会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谈毕业生就业
就业难背景下
不应指责年轻人选择 " 央国政 "
记者:今年两会,你带来哪些提案和建议?
刘林:我的提案和建议,主要是关注如何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些都是当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记者: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是 "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林: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只盯着央企、国企和政府部门(简称 " 央国政 "),说他们 " 就业观 " 不端正,我不赞成这种观点。
" 央国政 " 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主流单位,把这些岗位作为选择没什么问题。也要看到现在有些高校毕业生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就业预期,近年来到中西部地区、基层一线、中小城镇、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断提高。
有的大学生排斥某些岗位,可能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收入难以维系生活,或不符合个人兴趣。我曾经问几个本科硕士毕业的外卖员为什么送外卖,有的人说他喜欢玩手机、喜欢自由,想支配自己的时间,在流水线上工作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观念在发生变化,我觉得社会进步方向就是应该鼓励人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和生长模式。
记者:如何客观看待这几年的就业形势?
刘林:总体来看,就业难还是受经济形势影响,板子不能拍到大学生和学校身上。
我觉得要客观看待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建议提高毕业生就业统计口径的科学性,毕业后仍专心备考(考研、升本、留学)等群体规模数以十万计,而现行的就业统计与服务还不能适应这个趋势。
所以我建议将有其他选择意向、暂时不需要就业的群体单独列出(不纳入当期就业统计基数),建立精准、科学统计口径,并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延长服务周期。
记者:帮助毕业生就业,政府和社会层面,还可以做哪些事?
刘林:当前已有一些针对就业难的措施,比如扩岗、定招、建立招聘补贴制度等。但由于招聘需求减弱、就业需求增长的供需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解决就业问题,首先可以拓宽国内升学渠道和国际留学渠道。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建立研究生扩招专项行动,并在制约研究生扩招的师资、宿舍等关键瓶颈问题上采取大力度措施;扩大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范围、规模,发挥留学基金委等机构联系国外高校面广、专业性强的优势,免费为毕业生联系、推荐更多的留学机会。
同时,在就业方面,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社会招聘服务平台与学校长期合作,规范就业中介市场。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招聘中学历门槛、资历条件过高(超过岗位实际需要)等不合理现象;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和就业新业态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给予相应社会地位,提高上述新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对于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失业毕业生给予失业保险基金救济,即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来源 / 南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