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 143 天,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与精心照护下,3 月 13 日," 肉肉 " 终于迎来回家的日子。
出院时," 肉肉 " 纠正胎龄达 41 周,体重为 8 斤,是出生体重的 9 倍,不需要吸氧,自己吃奶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均稳定。
这是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创造我国救治存活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纪录,接近世界上目前存活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纪录。
2023 年 10 月 22 日 18 点 56 分,胎龄只有 21 周 4 天的超早产儿 " 肉肉 "(化名)提前 129 天来到这个世界,而足月婴儿的标准妊娠期是 40 周(280 天),其存活率为 " 百分之零 "。出生时体重仅有 450 克,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重量,全身皮肤透明呈胶冻状,大腿只有成人的手指一样粗,整个人还没有成人的巴掌大,救治难度极大。
怀孕困难,全家的希望
" 肉肉 " 的妈妈黄女士(化名)在孕 20 周时下腹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宫颈缩短,同时合并感染。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进一步治疗。住院期间监测宝妈感染指标升高,予以升级抗生素治疗,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2023 年 10 月 18 日,宝妈宫颈口全开放,10 月 22 日凌晨出现宫缩,胎心监测提示频繁胎心减速。自 10 月 21 日开始,新生儿团队就枕戈待旦,直到 10 月 22 日上午仍没有娩出。正当大家稍微松一口气,以为虚惊一场的时候,10 月 22 日晚上产科突然紧急呼叫,情况危急,即刻分娩 ……
经过产科医生紧张忙碌的操作后,小 " 肉肉 " 顺利出生,全身皮肤青紫呈胶冻状,眼裂都没有长开,大腿只有成人手指那么粗,整个人看上去仅仅比注射器长一点点,没有自主呼吸,没有活力。
小 " 肉肉 " 被立即转移到预热好的复苏台,新生儿科医护复苏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 " 温柔 " 操作——保暖、薄膜覆盖、戴帽、摆正体位、连接心电监护、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药。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为后续的成功救治打下良好基础。复苏成功后," 肉肉 " 被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一步救治。
安全转移到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后,医护团队在 " 肉肉 " 脐部成功置入 " 生命通道 ",为 " 肉肉 " 提供营养和输注药物,并且方便采血,监测呼吸及内环境情况。在医护团队的通力协作下," 肉肉 " 呼吸、循环、静脉营养等支持治疗在出生后黄金 1 小时内全部完成。
然而,最考验医护团队的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脑出血、脑损伤、败血症、液体失衡、体温失调、营养不良、内环境紊乱、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动脉导管开放、肠道穿孔、肠坏死等各个脏器的并发症。宝宝皮肤非常薄,几乎透明,角质层还没有发育,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全身败血症,随时有生命危险。
虽然团队已有不少 22 周超早产儿救治经验,但对于 21 周的宝宝仍缺乏成熟的经验。鉴于上述诸多难题,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为宝宝制定了精细的诊疗计划,密切监测 " 肉肉 " 的细微变化,给予精细的呼吸、循环、营养等综合管理。为了给 " 肉肉 " 营造一个舒适的模拟 " 子宫 " 环境,护理团队给 " 肉肉 " 制作了舒服柔软的 " 鸟巢 "。
医护全力守护
" 浴火重生 "
尽管医护团队悉心照护,但因 " 肉肉 " 胎龄太小,皮肤娇嫩,免疫力低下,还是出现了败血症。医护团队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把宝宝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除此之外,超早产儿容易发生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在 NICU 全体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下," 肉肉 " 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跨过重重难关,最终浴火重生。
3 月 13 日," 肉肉 " 终于迎来和家人团圆的时刻,此时的他已经长成 8 斤的大 " 肉肉 ",是出生体重的 9 倍。从开始的熬过 1 天、熬过 1 周、熬过 1 个月,不知不觉在医院度过了 143 个日日夜夜。
和妈妈的第一次拥抱
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介绍," 肉肉 " 早期虽遇到很多困难,但对于一个 21 周的宝宝已算是比较顺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一次就能撤机成功,同时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颅内出血,没有出现脑白质损伤;早产儿最常见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也仅仅是轻度,脱氧很早,目前呼吸平稳;体重增长良好,发育正常。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